雜病門-癆瘵:
《內經》無癆瘵之名,而有癆瘵之因。
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其邪輾轉乘於五臟,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見所合衰憊之症,真臟脈見則有死期。
二陽之病,則為風消、息賁。
三陽為病,其傳為索澤癉,成為消中。
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膀胱,膽則體養而瘦。
嘗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暴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盡,形體毀沮。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
《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膕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
又諸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各索所合之本臟,不得索於所不勝。
後世張仲景立虛勞門,本於此也。
巢元方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皆推於此也。
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五勞者:志勞,思勞,憂勞,心勞,瘦勞;
六極者: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也;
七傷者:曰陰寒,曰陰萎,曰裏急,曰精連,曰精少陰下濕,曰精滑,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
又曰: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
又五蒸病者: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
遍身熱多,又因熱病癒後,食牛肉,或飲酒,或房欲而成。
諸注候者,謂邪氣居住人身之內,故名為注。
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勞役之所致也。
或傷寒傳諸陰不時除,瘥而留滯,或宿食冷熱不調而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病,變狀多端。
凡此注之為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以上虛勞蒸注等候,近世方論所列之藥眾矣,未有一言以歸其要者。
蓋人之生氣與形耳,氣為陽,形為陰,偏于陽則熱,偏于陰則寒,況消萬物莫甚於火。
夫癆瘵未有形不瘠肉不消也,皆由精血不勝氣之熱火,當用寒涼以和之,益水以濟之耳!
乃謂形不足須溫之以氣,豈知,「溫」乃「溫存」,非溫熱也。
氣本陽而複得溫則成亢陽矣,已涸之精血而加之以溫熱,天真何由而生耶?
又有一等胎生骨細質弱者,精血必虧,此天癸已至而陰不能全盛與陽為配,及情欲動中,或勞役所使,則君、相二火相扇而起,其虧少之陰水莫能制之,故內蒸五臟,外連四屬,如是者,以稟賦夭短,豈藥所能治哉!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