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決,分別、辨別之意。本篇主要論述了將人體之氣(主要是水穀精微之氣)分為精、氣、津、液、血、脈六種氣,故以「決氣」名篇。
【原文】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黃帝曰:何謂氣?
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黃帝曰: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洩,汗出溱溱[1],是謂津。
黃帝曰:何謂液?
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2]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黃帝曰:何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黃帝曰:何謂脈?
岐伯曰:壅遏[3]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提要】
本段討論了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生成及其功能特點,並以此作為六氣的基本概念。
【注釋】
[1]溱:音真,這裏形容汗出很多的樣子。
[2]淖澤:淖,音鬧,泥沼,這裏引申為滿溢的意思。澤,即潤澤之意。
[3]壅遏:指約束營血,使之行於一定的路徑。
【詳解】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的說法,我認為這些不過是一種氣罷了,現在卻把它分為六種,我不懂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男女交合之後,可以產生新的生命體,在形體出現以前,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就叫做精。
黃帝問什麼是氣?
岐伯說:上焦把飲食精微物質宣發佈散到全身,可以溫煦皮膚、充實形體、滋潤毛髮,就像霧露灌溉各種生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黃帝問什麼是津?
岐伯說:肌腠疏泄太過,汗出過多。這樣的汗就叫做津。
黃帝問什麼是液?
岐伯說:飲食入胃,水谷精微充滿於周身,外溢部分輸注於骨髓中,使關節曲伸靈活;滲出的部分可以補益腦髓,散佈到皮膚,保持皮膚潤澤的物質,就叫做液。
黃帝問什麼是血?
岐伯說:位於中焦的脾胃接納飲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經過氣化變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黃帝問什麼是脈?
岐伯說:約束營血,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脈。
六氣 |
六氣 |
六氣詳解 |
精 |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
男女交合之後,可以產生新的生命體,在形體出現以前,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就叫做精。 |
氣 |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
上焦把飲食精微物質宣發佈散到全身,可以溫煦皮膚、充實形體、滋潤毛髮,就像霧露灌溉各種生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
津 |
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
肌腠疏泄太過,汗出過多。這樣的汗就叫做津。 |
液 |
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
飲食入胃,水谷精微充滿於周身,外溢部分輸注於骨髓中,使關節曲伸靈活;滲出的部分可以補益腦髓,散佈到皮膚,保持皮膚潤澤的物質,就叫做液。 |
血 |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位於中焦的脾胃接納飲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經過氣化變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
脈 |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
約束營血,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脈。 |
【按語】六氣的化生,皆源于水穀精微。精雖稟受於先天,亦須後天之補充滋養;宗氣則由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而成津與液雖有陰陽清濁之分,但又皆賴「谷入氣滿」而化生;血則是「中焦受氣,取汁」,經心神變化而成的赤色液體;脈的壅遏營氣之力亦依賴於脾胃之氣的供養和維持。故六氣之名雖不同,但皆由一氣所化,這充分反映了《內經》以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特點。
【原文】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岐伯曰: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叫,腦髓消,脛疫,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提要】本段分別論述了六氣耗損而致的證候特點。
【注釋】
[1]色天:指皮膚面色枯槁無華。
【詳解】
黃帝問上述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有餘和不足各有什麼表現?如何才能了解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呢?
岐伯說:
精的大量耗損,會使人耳聾;
氣虛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東西;
津虛的,腠理開泄,使人大量汗出;
液虛的,四肢關節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沒有光澤;腦髓不充滿,小腿酸軟,經常耳鳴;
血虛的,面色蒼白而不潤澤;
脈虛的,脈管空虛下陷,從這些就可以瞭解六氣異常的表現。
【按語】
本段論述了六氣耗奪的臨床表現,由於六氣同源而異名,所以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因此單獨出現的六氣脫證在臨床上很少見。例如「津脫」的病人,大汗傷津耗液,必兼血虧;同理血虛者兼液少;氣脫者也常伴大失血等。治療六氣耗奪之病,也應分清主次,把握病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原文】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1]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提要】本段指出六氣雖各有所主之部,但均以水穀、胃為本。
【注釋】
[1]各有部主:即六氣各有所主之部,如腎主精、脾主津液、肺主氣、心主脈等。
【詳解】
黃帝問六氣對人體作用的重要性有何不同?
岐伯說:六氣分別統領於各自的臟器,它們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及功能的正常與否,都取決於其所歸屬的臟器的情況。但是,六氣都是五穀精微所化生的,而這些精微物質又化生於胃,因此胃是六氣化生的源泉。
【按語】
本段指出六氣均有各自所主之部,同時進一步指出六氣以水穀與胃為本,從而呼應篇首以一氣分而為六,和則為一之論,一方面將六氣理論納入五臟系統中,另一方面則強調了胃于水穀精微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六氣同源的觀點,不僅進一步突出了中醫「整體觀」的學術思想,也為臨床多途徑治療疾病開闊了思路。
六氣 |
六氣不足 |
六氣不足 |
精 |
精脫者,耳聾; |
精的大量耗損,會使人耳聾; |
氣 |
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 |
氣虛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東西; |
津 |
腠理開,汗大泄; |
津虛的,腠理開泄,使人大量汗出; |
液 |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叫,腦髓消,脛疫,耳數鳴; |
液虛的,四肢關節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沒有光澤;腦髓不充滿,小腿酸軟,經常耳鳴; |
血 |
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 |
血虛的,面色蒼白而不潤澤; |
脈 |
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
脈虛的,脈管空虛下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