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八條:「傷寒﹝typhoid﹞」,胸中有熱,胃下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Vomiting﹞,「黃連湯」主之。 |
本條為上熱下寒﹝upper_heat_and_lower_cold﹞兼有表證之治法。 |
【解曰】: |
「太陽傷寒﹝Taiyang_cold_damage﹞」兼有胸中有熱,胃下腸中有寒氣,有寒則腹中痛,有熱則欲嘔,以「黃連湯」:治之。 |
言「傷寒﹝typhoid﹞」,有表證也。 胸中有熱,指胃中有熱也。 胃下有邪氣,指腸中有寒氣也。 |
腸中有寒則腹痛,胃中有熱而下有寒,因不得下降而上逆,故欲嘔。 胃在上,腸在下,胃有熱,腸有寒,成為上熱下寒﹝upper_heat_and_lower_cold﹞而兼有表證。 腸寒宜溫,胃熱宜清,表證宜解,「黃連湯」之「乾薑」即溫腸中之寒,「黃連」即清胃中之熱,「桂枝」即解「傷寒﹝typhoid﹞」之表邪,「半夏」所以止嘔﹝check_vomiting﹞,「參」、「草」、「棗」所以和胃,本方諸藥,於各證面面俱到矣。 |
湯本氏曰:「胸中有熱也者,胸中煩熱,即心中有煩悸之意。 胃中有邪氣者,胃內有熱毒及水毒之意也。 腹中痛,即此二毒刺激胃腸黏膜之結果。 欲嘔吐者﹝Vomiting﹞,因水毒為熱毒所激動而上迫故也。」 |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弦,或浮而弦;舌當有淡黃厚膩苔。 |
【本條之針法】: |
大椎﹝DU14,T﹞、中脘﹝RN12,T﹞、天樞﹝ST25,T﹞、足三里﹝ST36,T﹞。 |
黃連湯方: |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
【本方之主證】: |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煩﹝vexation﹞,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腹痛,嘔吐﹝Vomiting﹞上衝者。」 |
《方機》本方之主治曰:「心煩﹝vexation﹞,嘔逆者﹝emesis﹞。」 |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方治腹痛而噁心﹝nausea﹞有嘔氣者,蓋以腹痛,在心下迄臍上之部分。 臨治之時,當善察痛部,必定處治之方為要。」 |
《傷寒論述義》曰:「此方治『霍亂﹝cholera﹞』之吐瀉腹痛,應效如神。」 |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霍亂﹝cholera﹞』,『疝瘕﹝mounting-conglomeration﹞』,攻心腹痛,發熱﹝fever﹞上逆,心悸﹝palpitations﹞欲嘔吐﹝Vomiting﹞,及婦人血氣痛,嘔而心煩﹝vexation﹞,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 |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雖為本文,然觀喻嘉言『濕家下之而舌上如苔者,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仲景亦用此湯而治之』之說,則『舌上如苔』之四字,可為一徵。 蓋此症之舌苔狀況,舌上苔厚而稍帶黃色,如舌上有潤滑之苔者,則雖無腹痛,而有雜病﹝miscellaneous_diseases﹞,乾嘔﹝Dry_Vomiting﹞,諸藥無效者,用之決有效。 若為腹痛,則驗尤甚。 又此方雖為去『半夏瀉心湯』之『黃芩』,代以『桂枝』之方,然其效用大異。 |
蓋此與『甘草』、『乾薑』、『桂枝』、『人參』所組成,故以意趣頗與『桂枝人參湯』相近。 |
惟彼關於『協熱利﹝diarrhea_with_fever﹞』,此則用於上熱下寒﹝upper_heat_and_lower_cold﹞,是以『黃連』為主藥之故。 又按此『桂枝』,以腹痛為主,與《千金》:『生地黃湯』之『桂枝』同旨。」 |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