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素問鈔》 卷下之三 運氣

 五運六氣天地之紀用也。生物芸芸介乎兩間同紀用者斯人爾具運氣鈔

岐伯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續:制謂准度紀謂綱紀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紀化生之為用者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異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愚謂:生成之氣乃六氣謂之時之氣必九十日而更換,故云:九九又云:數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遠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餘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儀及漢律曆志雲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令太史說雲普循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諸曆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五度餘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自夜行十三度餘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餘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餘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者有十五日後疾者有十五日前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故固無常准矣。雖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爾終二十七日十一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三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復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此大盡之之月也。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亦太盡法也。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盡之月也。,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以奇不成日故舉六而言之若通以大小為法則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餘矣。取月所小之辰加歲外餘之日故後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書曰期三伯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其日義也。積盈餘閏者蓋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之故也。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鬥建也。中月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氣于初節之日示鬥建於月半之辰退余閏於相望之後是以閏之前則氣不及月閏之後則月不及氣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閏月之紀無初無縱中曆有之皆他節氣也。故曆無雲某候閏某月節閏某月中也。推終之義斷可知乎。故曰:立端於始表正于中推余於終也。由斯推日成閏故能令天度畢焉。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續: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十者天地之至數也。易曰天九地十是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周而復始則終一歲之日是三十六十日之歲法非天度之數也。此蓋十二月各三十日者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也。

帝曰: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續: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三候正十五日也。六氣凡九十日正三月也。設其多之矣。故十八候為六氣六氣謂之時也。四時凡三百六十日。故曰:四時謂之歲也。各從主治謂一歲之日各歸從五行之一氣而為之主以王也。故下文曰。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治主治也。

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續:五運謂五行之氣應天之運而主化者也。襲言五行之氣父子相承主統一周之日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也。時謂立春前當至時也。氣謂當王之脈氣也。春前氣至脈氣亦至。故曰:時立氣布候謂日行五度之候言一候之日亦五氣相生而直之差則病矣。《新校正》云:王注:似非本旨按此正謂歲立四時時布六氣如環之無端故又曰候亦同法。

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續:言盛虛之變見此乃天之常道也。

曰:平氣何如?

曰:無過者也。

續:不愆常候則無過也。

曰:太過不及奈何?

曰:在經有也。

《新校正》云:氣交變論五常政論具言五氣平和太過不及之旨。

曰:何謂所勝?

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續: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五行相勝常如是也。四時之中加之長夏。故謂:得五行時之勝也。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云:長夏以氣命臟者春之木內合肝長夏土內合脾之類。故曰:各以氣命其臟也。命名也。

曰:何以知其勝?

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立春之日。

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凡氣之至皆謂立春前十五日乃候之初也。未至而至謂所直之氣未應至而先期至也。先期而至是氣有餘。故曰:太過至而不至謂所直之氣應至不至而後期至後期而至是氣不足。故曰:不及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凡五行之氣能克者為所勝克我者為所不勝生我者為所生假令肝木有餘是肺金不足金不制木故木太過木氣既余則薄肺金而乘於脾土矣。此皆五臟之氣內相淫并為疾故命曰氣淫也。餘太過例同又如肝木氣少不能制土土氣無畏而遂妄行木被土淩,故云: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也。肝木之氣不平肺金之氣自薄。故曰:所不勝薄之然木氣不平土金交薄相迫為疾。故曰:氣迫也。餘不及例同。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續:時未氣至時也。候其年則始于立春之日候其氣則始於四氣定期候其日則隨於候日。故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也。反謂反背五治謂五行所治主統一歲之氣也。

曰:有不襲乎?言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者乎

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變謂變易天常也。

曰:非常而變奈何?

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續:言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于天道夫人之氣亂不順天常故有病死之征假今木直之年有火氣至後二歲病矣。土氣至後三歲病矣。金氣至後四歲病矣。水氣至後五歲病矣。其氣不足復重感邪真氣內征故重感於邪則死也。假令非正真年而氣相干者且為微病不必內傷於神臟故非其時而且持也。若當所直之歲則易中邪氣故當其直時直病疾甚也。諸氣當其王者皆必受邪,故云: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經曰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是也。當謂正直之年六節藏象論。

帝曰: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週而復始,予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續: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週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故曰: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也。以六合五數不參同故周之。

鬼臾區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續:謂化生之道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注具陰陽鈔中。

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續:此謂化變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稱之。按經雲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又云:氣治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夫變化之為用也,

續:應萬化之用也。

在天為元,

續:天道玄遠變化無窮傳曰天道遠人道邇 又曰:玄謂玄冥言天色高遠也。

在人為道,續:道謂妙用之道也。經術正化非道不成 又曰:正理之道生養之政化也。

在地為化。續:謂生化萬物生非土氣孕育則形質不成

化生五味,續: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

道生智,智通妙用惟道所生

玄生神。玄冥之內神處其中。故曰: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續: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在地為木;續:東方之化

在天為熱,應火為用

在地為火;續:南方之化

在天為濕,續:應土為用。

在地為土;續:中央之化

在天為燥,續:應金為用

在地為金;續:西方之化

在天為寒,續:應水為用。

在地為水。

續: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存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爾按在天為玄至此與陰陽應象及五營運論文重注頗異。

故在天為氣,續:氣謂風熱濕燥寒

在地成形,形謂木、火、土、金、水。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續:此造化生成之大紀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續:天覆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續:天有六氣禦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氣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北面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左右上下水火義具陰陽鈔中。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續:木主發生應春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終始不息其化常行按此與《陰陽應象論》相入出。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氣有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由是少多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可見矣。

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

續:由氣有多少故有多升降分為三別也。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注云太陰與正陰太陽與正陽次少者為太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

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續:太過有餘也。不及不足也。氣至不足太過迎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續:言虧盈無常互有勝負爾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此之謂也。則始甲子之歲三百六十五日所稟之氣當不足也。次而推之終六甲也。故有餘已則不足不足已則有餘亦有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復餘少已復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云: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又五常政論雲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上商與正商同上宮與正宮同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單藍之紀上宮與正宮同上角與正角同從革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上角與正角同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赫曦之紀上羽與正角同豎成之紀上征與正商同又六元正紀論雲不及而加同歲會以前諸歲并為正歲氣之平也。今王注:以同天之化為非有餘不足者非也。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續:應天為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太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行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為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亥卯火運之歲歲當寅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己酉水運之歲歲當申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未丑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為治也。歲治亦曰歲位三合亦為天符六微旨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乙天符謂天運與歲相會也。詳火運上少陰年辰臨午即戊午歲也。土運上太陰年辰臨丑未即己丑己未歲也。金運上陽明年辰臨酉即乙酉歲也。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續: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為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陰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續:木初氣火二氣相火三氣土四氣金五氣水終氣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按六微旨論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名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一段即此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之義。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續: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陽陰之運用也。詳此與《陰陽應象論》文重注頗異茲具陰陽鈔。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續: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續:易之卦離中虛坎中蒲其義象也。王注: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金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又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是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續: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立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歲而環會所謂周而復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至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續: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按五營運論雲上下通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

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

續:六節謂六氣之分五制謂五位之分位應一年氣統一年故五歲為一週六年為一備謂備曆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續: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以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耳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者也。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續:曆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則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則六十年也。經雲有餘而往不足從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至不可為工矣。一節即此義也。今具已前。

鬼臾區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續:天地初分之時陰陽析位之際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于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干當是黃氣橫于甲己白氣橫于乙庚黑氣橫于丙辛青氣橫于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詳運有太過不及平氣甲庚丙壬戊主太過乙辛丁癸已主不及大法如此取氣平之法其說不一具如諸篇。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續:標謂上首也。終謂當三甲六甲之終。《新校正》云:午未申酉戌亥之歲為正化正司化令之實子丑寅卯辰巳之歲為對化對司化令之虛此其大法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

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續:三陰三陽為標寒、暑、燥、濕、風、火為本,故云:所謂本也。天真元氣分為六化以總坤元生成之用征其應相則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則正是真元之一氣。故曰:六元也。并天元紀論。

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

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

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

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續:戊土屬乾己土屬巽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晨暮占雨以西北東南義取此也。雨為土用濕氣生之故此占焉五營運論。

帝曰: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論謂天元紀及《陰陽應象論》以上。

岐伯曰:所謂

 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左右者,諸上

 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

 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

 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

 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

 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

 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

 所謂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見也。

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

帝曰:何謂下?

岐伯曰:

 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

 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

 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

 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

 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

 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

 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此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木火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抑鬱而病生土臨君火相火之類者也。

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以下臨上謂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間氣何如?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元承之以知應與不應過與不過也。

曰:期之奈何?

曰:從其氣則和,逢其氣則病。

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鉤不鉤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至真要論雲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太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少陰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謂左見右脈右見左脈氣差錯故耳

失守其位者危,

已見于他鄉本宮見賊殺之氣。

尺寸反者死,

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歲當陰在寸脈而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脈而反見於寸尺寸俱反乃謂反也。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也。

陰陽交者死。

寅申巳亥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愚按:黃仲理曰夫運氣應時交反脈者謂取其加臨日時以診平人驗其病之死生於將來非已病脈之比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續:經言歲氣備矣。詳此見六元正紀論中并五營運論。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

續: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也。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命曰平也。愚按:脈之小大與四時應者平。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陰之所在脈沉不應引繩齊等其候頗乖故問以明之。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曰:願卒聞之。

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木水金火運面北受氣凡氣之在泉者脈悉不見唯其左右之氣脈可見之在泉之氣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病以氣即客主淫勝名之在火之氣其亦然矣。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續:少陰在右故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續:少陰在左故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

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故少陰司天則二手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續:亦左右義也。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諸不應反其診則見矣。謂諸脈之不應者歲運之當經候之常也。今乃見者其候變也。變則不應者斯應之矣。反變者診候也。王注:覆其手者非。

曰:尺候何如?

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續:司天曰上在泉曰下。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

續:尺不應左右悉與寸不應義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續:要謂知陰陽所在知則用之不惑不知則尺寸之氣沉浮小大常三歲一差欲求其意豈不流散而無窮耶至真要論。

帝曰:主歲何如?

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木餘則制土輕忽于金以金氣不爭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淩之也。四氣率同侮謂侮慢而淩侮也。

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受邪謂受己所不勝之邪然舍己宮觀適他鄉邦外強中乾邪勝真弱寡於敬畏由是納邪。故曰:寡於畏也。

按六節藏象論雲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不勝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而薄之命曰氣迫即此義也。五營運論。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續:經已啟問未敷其旨故重問之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續:上下謂司天地之氣二也。餘左右四氣在歲之左右也。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續:標末也。聖人南面而立以閱氣之至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續:少陽南方火故上見火氣治之與厥陰故合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續:陽明西方金故上燥氣治之與太陰合故燥氣之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續:經曰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與此義同。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續: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即此義也。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太陰西南方土故土濕氣治之與陽明合故濕氣之下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續:本謂元氣也。氣必為主。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續:本者應之元標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標方施其用求之本標本不同求之中見法方全。按至真要論雲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為氣化。

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續:皆謂天之六氣也。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而分治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

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續:時至而氣至和平之應此為平歲也。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未當至之期先期而至也。乙丑歲氣不足於甲子歲當至之期後時而至也。故曰:來氣不及來氣有餘也。言初氣之至期如此歲氣有餘六氣之至皆先期歲氣不及六氣之至皆後時先時後至後時先至各差十三日而應也。

按金匱要略雲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冬至之後得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時此為至而太過此亦論氣應之一端也。

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續:言太過不及歲當至早至晚之時應也。

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當期為應愆期為否天地之氣生化不息無止礙也。不應有而有應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氣失常失常則氣變變常則氣血紛撓而為病也。天地變而失常則萬物皆病六微旨論。

帝曰: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日出謂之顯明則卯之地氣分春也。自春分後六十日有奇鬥建卯正至於已正君火位也。自鬥建已正未之中三之氣分相火治之所謂少陽也。君火之位所謂少陰熱之分也。天度至此暄涉火行居熱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陽居之為潛逆大熱早行疫瘟乃生陽明居之為溫涼不時太陽居之為寒兩間熱厥陰居之為風濕雨生羽蟲少陽居之為天下疵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太陰居之為時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為六氣之始也。相火則夏至日前後各三十日也。少陽之分火之位矣。天度至此炎熱火行少陽居之為熱暴至草萎河幹炎亢濕化晚布陽明居之為涼氣間發太陽居之為寒氣間至熱爭冰雹厥陰居之為風熱火行雨雷生羽蟲少陰居之為大暑炎亢太陰居之為雲雨雷雹退謂南面視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餘氣同法。

復行一步,土氣治之;

續: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有奇鬥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氣也。天度至此雲雨大行濕蒸乃作少陽居之為炎熱沸騰雲雨雷雹陽明居之為清雨霧露太陽居之為寒雨害物厥陰居之為暴風雨摧位雨生蟲太陽居之為寒熱氣反用山澤浮雲豪雨溽蒸太陰居之為大雨霪霪。

復行一步,金氣治之;

續:燥之分也。即秋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酉正至亥之中五之氣也。天度至此萬物皆燥少陽居之為溫清更正萬物乃榮陽明居之為大涼燥疾太陽居之為早寒厥陰居之為涼風大行雨生介蟲少陰居之為秋濕熱病時行太陰居之為時雨沉陰。

行一步,水氣治之;

續: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後各三十日至鬥建亥至醜之中六之氣也。天度至此寒氣大行少陽居之為冬溫蟄蟲不藏流水不冰陽明居之為燥寒勁切太陽居之為大寒凝冽厥陰居之為風寒飄揚雨生鱗蟲少陰居之為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太陰居之為礙陰寒雪地氣濕之。

復復行一步,木氣治之;

續:風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有奇也。自鬥建醜正至卯之中初之氣也。天度至此風氣乃行天地神明號令之始天之使之少陽居之為溫疫至陽明居之為清風霧露朦胍太陽居之為寒風切冽霜雪水冰厥陰居之為大風發榮雨生毛蟲少陰居之為熱風傷人時氣流行太陰居之為風雨凝陰不散。

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續:熱之分也。復春分始也。自鬥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氣也。凡此六位終統一年六六三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餘半刻分而為三約終三百六十五度也。餘奇細分率之可也。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

續:熱盛水承條蔓柔弱湊潤衍溢水象可見經雲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則水承之義可見。

水位之下,土氣承之;

續:寒甚物堅水冰流涸斯見承下明矣。經雲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則土氣承之義可見。

土位之下,風氣承之;

續:疾風之復時雨乃零是則溫為風吹化而為雨經雲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則土位之可風氣承之而為雨也。又云: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則風氣承之義也。

風位之下,金氣承之;

續:風動氣清萬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經雲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整肅則金承之義可見

金位之下,火氣承之;

續:蝦金生熱則火流金乘火之上理無妄也。經雲陽明所至為散落溫則火乘之義。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續:君火之位大熱不行蓋為陰精製承其下也。諸以所勝之氣承於下者皆折其標盛此天地造化之大體耳經雲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則陰承之義可知六元正紀論言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氣則象可見也。所謂征其下者即此六氣承之氣也。

曰:何也?

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愚按:王安道曰自顯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節所治之位也。自相火之下至陰精承之十二句言地理之應乎歲氣也。亢則害承乃制二句言抑其過也。制生則化至生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與無制之變也。承猶髓也。不曰髓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勝之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故後篇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之類其為風生為熱生者亢也。其為肅為寒者制也。又水發而為雹雪土發而為飄驟之類其水發土發者亢也。其雹雪飄驟者制也。若然者則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以無制能焉耳夫前後二篇所主雖有歲氣運氣之殊然亢則害承乃制之道蓋無往而不然也。故求之於人則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不勝平之五臟更相平非不亢而防之乎一臟不平所勝平之非既亢而克勝之乎始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亦不過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則起而克勝之矣。餘臟皆然制生則當作制則生化蓋傳寫之誤讀之者求之不通遂并遺四句而弗取殊不知上二句止言亢而害害而制耳此四句乃害與制之外之遺意也。苟或遺之則無以見經旨之周悉矣。制則生化正與下文害則敗亂相對辭理俱順制則生化者言有所制則六氣不至於亢為平平則萬物生生而變化者無窮矣。化為生之盛故生先於化也。外列盛衰者言六氣分佈主治迭為盛衰昭然可見。故曰:外列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者言既亢為害而無所制則敗壞乖亂之政行矣。敗壞乖亂之政行則其變極矣。其災甚矣。萬物豈有不病者乎生化之所生化者言謂萬物也。以變極而災甚。故曰:大病上生化以造化之用言下生化以萬物言以人論之制則化生猶元氣周流滋營一生九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皆藉焉以為動靜雲為之主生化太病猶邪氣恣橫正氣耗散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不能遂其運用之常也。或以害為自害或以承為承藉或以生為自無而有化為自有而無或以二生化為一意或以大病為喻造化之機息此數者皆非也。且夫人之氣也。固亦有亢而制自者苟亢而不能自製則湯液針石導引之法以為之助若天地之氣其亢而自製者固復于平亢而不制者其孰助哉雖然造化之道苟變至於極則亦終必自反而復其常矣。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曰:何謂當位?

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續:非太過非不及是謂平運主歲也。平歲之氣物生脈應皆必合期無先後也。

木運臨卯丁卯歲也。火運臨午戊午歲也。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歲也。金運臨酉乙酉歲也。水運臨子丙子歲也。丙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又為太乙天符。

曰:非其位何如?

曰:歲不與會也。

不與本辰相逢會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少陽少陰皆火氣

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曰:天與之會也。

天氣與運氣相逢會也。續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醜己未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戊寅戊申也。上見少陰戊子戊午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乙卯乙酉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丁己丁亥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丙辰丙戍也。丙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又為太乙天符又按天元正紀論雲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戊子戊午大征上臨少陰戊寅戊申大征上臨少陽丙辰丙戌大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己丑己未少宮上如是三臨者太過不及皆曰天符也。

故《天元冊》曰天符。歲會何如?

曰:太乙天符之會也。

是謂三合一者天會二者歲會三者運會天元紀論曰三合為治此之謂也。太乙天符詳具天元紀論中并六微旨論。

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

續:氣有餘故化先氣不足故化後。

曰:願聞其行何謂也?

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

續: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

續: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續:高山之顛盛夏冰雪汙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按五常正論雲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是也。矣。

必謹察之。

帝曰:天地之數,終始奈何?

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于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

續:王注:歲半立秋之日也。《新校正》雲初氣交司在歲前大寒日歲半當在立秋前一氣之十五日不得雲立秋之日也。

上下交互,氣交主之,

續:交互互體也。上體下體之中有二互體也。氣交主之愚謂:大寒前後與立秋前後也。

歲紀畢矣。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所謂氣也。續:大凡一氣主六十日而有奇以立位數之位同一氣則月之節氣中氣之知也。故言天地氣者以上下體言勝復者以氣交言橫逆者以上下互皆以節氣推之候之災青變復可期矣。機案五草廬應氣考定序曰世之言運氣者率以每歲大寒節為今年六之氣所終來年一之氣所始其終始之交隔越一氣不相接續予嘗疑於是後見楊子建通神論乃知其論已先於予鄆城曹大本彥禮甫好邵學予請以先天後天卦明之夫風木冬春之交北東之維艮震也。君火春夏之交東南之維震巽也。相火正夏之時正南之方離也。濕土夏秋之交南西之維坤兌也。燥金冬秋之交西北之維兌乾也。寒水正冬之時正北之方坎也。此主氣之定布也。地初正氣子中而醜中震也。地後間氣醜中而卯中離也。天前間氣卯中而巳中兌也。天中正氣巳中而未中乾巽也。天后間氣未中而酉中坎也。地前間氣酉中而亥中艮也。地終正氣亥中而子中坤也。此客氣之加臨者也。主氣土居二火之後客氣土行二火之間終艮始艮始天卦位也。始震終坤先天卦序也。世以歲氣起大寒節者似協後天終艮始艮之文然而非也。子建以歲氣起冬至者宜契先天始震終坤之義子午歲之冬至起燥金而生醜中之寒水丑未歲之冬至起寒水而生醜中之風木寅申歲起風月卯酉歲起君火辰戌歲起濕土巳亥歲起相火皆肇瑞於子半六氣相生迴圈不窮豈歲間斷於傳承之際,然則終始乎艮者可以分主氣所居之位而非可以論客氣所行之序也。彥禮甫于經傳之所已言采拾詳矣。惟此說乃古今之所未發敢為誦之以補遺闕予與之聚處國學獲睹其書遂為志其卷首 又曰:天地陰陽之運往過來續木、火、土、金、水始終終始如環斯循六氣相生之序也。歲氣起於子中盡於子中。故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子午之歲始冬至燥金三十日然後禪于寒水以至相火日各六十者五而小雪以後其日三十復終於燥金丑未之歲始冬至寒水三十日然後禪於風木以至燥金日各六十日五而小雪以後其日三十復終於寒水寅申以下皆然如是六十年至千萬年氣序相生而無間非小寒之末無所於授大寒之初無所於承隔越一氣不相接續而截其大寒為次年初氣之首也。此造化之妙內經秘而未發啟玄子闕而未言近代楊子建防推而得之茲說與經不合言極有理謹附於此俾學人知之。

帝曰:余司其事,則而行之,不合其數,何也?

曰:氣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

曰:願聞同化何如?

曰:風溫春化同,熱曛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烟露秋化同,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曰: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

曰: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過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歲也。

續:六十年中同天地之化者凡二十四歲餘悉隨已多少。

曰:願聞其所謂也。

曰:

 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

 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

 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

 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

 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

 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如是者三。

 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

 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

 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

 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

 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如是者三。

 除此二十四歲,則不加不臨也。

曰:加者何謂?

曰:太過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歲會也。

曰:臨者何謂?

曰:太過不及,皆曰天符,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帝曰:六位之氣,盈虛何如?

岐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續:力強而作不能久長故暴而亡也。亡無也。

曰:天地之氣盈虛如何?

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

續:運謂木、火、土、金、水各主歲者也。地氣勝則臟運上升天氣勝則臟運下降上升下降運氣常先遷降也。

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

續:非其位則變生變生則病作。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矣續:勝謂多也。上多則自降下多則自遷多少相移氣之常也。

勝,多少而差其分,

續:多則遷降多少則遷降少多少之應有微有甚之異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

續: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陰陽過差矣。并六元正紀論。

帝曰:其貴賤何如?

岐伯曰:天符為執法,

續:猶相輔。

歲會為行令,續:猶方伯

太乙天符為貴人。

續:猶君王

曰:邪之中也奈何?

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續:執法官人之有為邪僻故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續:方伯無執法之權故無速害病但執持而已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續:義無移犯故病則暴而死。

曰:位之易也何如?

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續:相火居君位是臣位居君位故逆也。君火居相火是君位居臣位君臨臣位故順也。遠謂裏遠近謂裏近六微旨論。

帝曰:何謂太虛?

曰:大氣舉之也。

續:言太虛無礙地體何憑而山住耶太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故乙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氣亦敗壞耳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氣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地本之中元有六入曰燥曰暑曰風曰溫曰寒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濕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天之六氣也。令按寒暑六入者以其燥溫統於風寒火統於暑與熱。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續:六氣之用五營運論。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

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續:雖位有常而發動有無不必定之有也。

曰:願聞其道也。

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曰:復已而勝何如?

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迺止耳。

續:勝微則復微故復已而又勝勝甚則復甚故復已則少有再勝者也。假而勝者亦隨微甚而復之耳然勝復之道雖無常數至其衰謝則勝復皆自止也。

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續:有勝梁復是復氣已衰衰不能復是天真之氣已傷敗甚而生意盡。

曰:復而反病,何也?

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

續:舍已宮觀適於他邦己力己衰主不相得怨隨其後唯便是求故力極而復主反襲之反自病者也。

所謂火燥熱也。

續:少陽火也。陽明燥也。少陰熱也。少陰少陽在泉為火居水位陽明司天為金居火位金復其勝則火主勝之火復其勝則水主勝之餘氣勝復則無主勝之病氣也。故又曰:所謂火燥熱也。

曰:治之奈何?

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續:隨謂隨之安謂順勝氣以和之也。制謂制上平謂平調奪謂奪其勝氣也。治此者不以數之多少但以氣和平為准度耳至真要論。

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

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續:身之半正謂臍中也。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繩量之正當臍也。故又曰:半所謂天樞也。天樞正當臍兩旁同身寸之二寸其氣三者假如少陰司天則上有熱中有太陽兼之三也。六氣皆然司天者其氣三司地者其氣三故身半以上三氣身半以下三氣也。以名言其氣以氣言其處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症也。如足厥陰氣居足及股脛內側上行少腹循脅足陽明氣在足上行外股前上腹臍之旁循胸乳上面足太陽氣起目上額絡頭下項背過腰橫過髀樞股後下行入貫出外踝之後足小趾外側足太陰氣循足及股脛之內側上行腹脅之前足少陰同之足少陽氣循脛外側上行腹脅之側循頰耳至目銳此首之側此足六經之部主也。手厥陰少陰太陰氣從心胸橫出循背內側至中指小指大指之端手陽明太陽少陽氣并起手錶循背內側上肩及甲上頭此手六氣之部主也。欲知病診當隨氣所在以言之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故勝復之作先言病生寒熱者必根據此物理也。。按六微旨論雲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中人氣從之。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續:彼氣既勝此未能復抑鬱不暢而無所行進則困於嫌退則窮於拂塞故上勝至則下與俱病下勝至則上與俱病上勝下病地氣鬱也。故從地鬱以名地病下勝上病天氣塞也。故從天塞以名天病夫以天名者方順天氣為至逆地氣而攻之以地名者方從天氣為制則可假如陽明司天少陰在泉上勝而下俱病者是拂於下而生也。天氣正勝天可逆之故順天之氣方同清也。少陰等司天上下勝同法。六元正已論雲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此謂之也。

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續:勝至未復而病生以天地異名為貳復氣已發則所生無問上勝下勝悉皆根據復氣為病寒熱之主也。至真要論。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

言平氣及勝復皆以形症觀察不以診知也。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知五營運論

厥陰之至,其脈弦;

軟虛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實而弦則病不實而微亦病不端長宜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少陰之至,其脈鉤;

來盛去衰如偃帶鉤是謂鉤來不盛去反盛則病來盛去盛亦病來不盛去不盛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鉤亦病。

太陰之至,其脈沉;

沉下者按之乃得下諸下脈也。沉甚則病不沉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沉亦病。

少陽之至,大而浮;

浮高也。大謂稍大諸位脈也。大浮甚則病浮而不大亦大病而不浮亦病浮大不浮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不能大浮亦病。

陽明之至,短而濇;

往來不利是謂澀往來不遠是謂短短甚則病澀甚則病不短不澀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澀亦病。

太陽之至,大而長。往來遠是謂長大甚則病長甚則病長而不大亦病大而不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長大亦病。

至而和則平,不大甚則為平調不弱不強是為平

至而甚則病,弦似張弓弦滑如連珠沉而附骨浮高於皮澀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長如弓繩皆謂至而大甚也。

至而反者病,應弦反澀應大反細應浮反沉應沉反浮應短澀反長滑應虛反強實應細反大是皆為氣反常平之候有病乃如此見也。

至而不至者病,氣位已至而脈氣不應也。

未至而至者病,按:曆古法凡得節氣當年六位之分當如南北之歲脈象改易而應之氣序未移而脈先變易是先天而至故病。

陰陽易者危。

不應天常氣見交錯失其常位更易見之陰位見陽脈陽位見陰脈是易位而見也。二氣交錯故病危。六微旨論雲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也。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曰請言其應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所謂脈應即此脈應也。至真要論。

厥陰所至,為裏急,筋軟縮故急

為支痛,為軟戾,為脅痛嘔泄利也。

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火氣生也。

為驚惑惡寒、戰慄譫亂言也。

妄,為悲妄、衄衊汙血亦脂也。

為語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

土氣也。

為稸滿,為中滿霍亂吐下、為重胕腫、

腫:謂肉泥按之不起也。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火氣生也。

為驚躁、瞀昧、暴病、為喉痹耳鳴湧、溢氣不下

為暴注、瞤瘛、暴死。

陽明所至,為浮虛、

薄腫按之復起

為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

為脅痛皴揭、身皮象。為鼽嚏。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

為腰痛、為寢汗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腋之間

痙,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六元正紀論。或問五運六氣內經講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原發明焉。

 丹溪曰翳李之初宜須識病機之變化論人形而處治若便攻於氣運恐流于馬宗素之徒而去其生人於某日病屬其經用某樂治之之類也。。又問人之五臟六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應氣焉豈不切當苟不知此為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曰楊太受嘗雲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晦明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後時而有病者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久自能造其至極。王安道曰運氣七篇與素問諸篇自是兩書作於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為七篇參入素問之中本非素問原文也。。又運氣之說褚澄嘗議之矣。曰大橈作甲子紀歲年耳非言病也。夫天地五行寒暑風雨倉卒而變人嬰斯氣作疾於身氣難預期故疾難預定氣非人為故疾難人測推驗多乖拯救易誤俞扁弗議淳華弗稽運氣之書豈非後人託名于聖哲耶。黃仲理曰南北二政三陰司天在泉寸尺不應交反脈圖并面解運氣面說出劉溫舒運氣論奧又六氣上下加臨補瀉病症面并差棺墓面歌括出浦雲運氣精華又五運六氣加臨轉移面并面說出劉河間原病式後人采附仲景《傷寒論》中夫溫舒浦雲守真三家之說豈敢附于仲景之篇特後人好學人為之耳 又曰:運氣之說仲景三百九十七法無一言及之者非略之也。蓋有所不取也。

讀素問鈔若干卷乃祁門汪石山先生之所續注者也。予以孱弱有志於醫術未之能嘗服先生藥輒獲奇效先生究心于素難諸書久矣。凡就治于先生者百發百中與時醫嘗試者相去殊遠然則先生之醫誠有本哉觀於此注亦可見矣。稟於家君敬刊首卷及此卷以倡之刻完因識歲月于未簡以諗觀者如此。

嘉靖五年歲次丙戌重陽日後學休甯程從遷謹識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