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四: |
醫術名流列傳 漢.淳于意: |
按《史記》本傳: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 少而喜醫方術,高後八年,更受師同郡元裏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 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 然左右行遊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
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 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 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 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意家居,詔召問所為治病死生驗者幾何人? 主名為誰? 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 皆安受學,受學幾何歲? 嘗有所驗,何縣裏人也? 何病? 醫藥已其病之狀皆何如? 俱悉而對。 臣意對曰:自意少時喜醫藥,醫藥方,試之多不驗者。 至高後八年,得見師臨菑元裏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餘,意得見事之,謂意曰:盡去而方書,非是也。 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 我家給富,心愛公,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教公。 臣意即曰:幸甚! 非意之所敢望也。 臣意即避席再拜謁,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 可一年所,明歲即驗之,有驗,然尚未精也。 要事之三年所,即嘗已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 今慶已死十年所,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 |
齊侍御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告曰:君之病惡,不可言也。 即出,獨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內發於腸胃之間,後五日當癰腫,後八日嘔膿死。 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內。 成即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氣,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 脈法曰: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於肝。 和即經主病也,代則絡脈有過。 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裏;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其後五日而癰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代者經病,病去過人,人則去。 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及八日,則嘔膿死。 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癰腫盡泄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爛流絡;流絡動則脈結發,脈結發則爛解,故絡交;熱氣已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 |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病得之少憂數忔食飲。 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一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 脈法曰:脈來數,病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 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重陽者逿心主,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
○忔○→【忔:音,ㄎㄞˋ,異體字:愾。意:動:恨、怒。音,ㄒㄧˋ。意:長聲嘆息。】 |
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為蹶,人中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令人不得前後溲。 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癒。 病得之內。 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左口氣急,脈無五臟氣;右口脈大而數,數者中下熱而湧。 左為下,右為上,皆無五臟應,故曰湧疝。 中熱,故溺赤也。 齊中禦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 然暑汗脈少衰不死。 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 信曰:唯然。 往冬時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擥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 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並陰。 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 切之不交,並陰。 並陰者,脈順清而癒。 其熱雖未盡,猶活也。 腎氣有時間濁。 在大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
齊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溺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滫,滫者去衣而汗晞也。 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熱,風氣也。 脈法曰: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腎切之而相反也。 脈大而躁,大者膀胱氣也。 躁者呻有熱而溺赤。 |
○癉○→【癉﹝疒單﹞:音,ㄉㄢˋ;音同旦。意:由勞累造成的病。古同「疸」,黃疸病。】 ○脬○→【脬﹝月孚﹝bladder﹞﹞音:ㄆㄠ,同拋。意:膀胱】 ○滫○→【滫:音,ㄒㄧㄡˇ。意名:酸臭的淘米水。泛指骯髒、惡臭的水。】 ○晞○→【晞:音,ㄒㄧ。意:動:蒸發、乾燥。晒、弄乾。消散。】 |
齊章武裏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癉﹝pure-heat_dispersion-thirst﹞也。 加以寒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肺氣熱也。 脈法曰:不平不鼓形弊,此五臟高之遠即告其人曰:死不治。 適其共養,此不當醫。 治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 即如期死。 山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 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並至,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屍奪。 屍奪者形弊,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 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先診山跗病,灸其足少陽脈口,而飲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是壞肝剛絕深。 如是重損病者氣,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肝一絡連屬,結絕乳下陽明,故絡絕,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盡即死矣。 |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 臣意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繇曰:中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溲血﹝bloody_urine﹞死。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 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決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 故其三陰搏溲血﹝bloody_urine﹞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 眾醫皆以為寒中,臣意診其脈,曰:迵風。 迵風者,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 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內風氣也。 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法五日死。 皆為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實,中藏實故過期。 師言曰:安穀者過期,不安穀者不及期。 |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即為藥酒,盡三石,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 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 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眾醫皆以為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陰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而溺赤,病見寒氣則遺溺,使人腹腫,出於病。 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內。 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脈大而實,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 脈來難者,疝氣之客於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之絡結小腹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動則腹腫。 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癒。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病旋已。 病得之飲酒大醉。 |
濟北王召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hematemesia﹞死。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 王曰:是好為方,多伎能。 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 王曰:得毋有病乎? 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其顏色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 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王去豎後,王令人召之,即僕於廁,嘔血﹝hematemesia﹞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內重,毛髮而色澤,脈不衰,此亦內關之病也。 |
齊中大夫病齲齒﹝dental_caries﹞,臣意灸其左太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 臣意往,飲以莨碭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臣意復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劑,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即告宦者平。 平好為脈,學臣意所。 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 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泄血死。 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 相君曰:卿何以知之? 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 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 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 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臟,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 眾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 病者胃氣黃,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 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 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 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灸於火而以出見大風也。 |
菑川王病,召臣意診脈,曰:蹶上為重頭痛,身熱,使人煩懣。 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病得之沐髮未乾而臥。 診如前,所以蹶,頭熱至肩。 |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 請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見王后弟宋達,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脇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病即入濡腎。 及其未舍五臟,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痺也。 宋建曰:然。 建故有腰脊痛。 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 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癒。 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乾,腎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 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 |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menstrual_disorder﹞也。 即竄以藥,旋下病已。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 嗇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事不下﹝menstrual_disorder﹞。 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臨菑氾裏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篤,當死不治。 臣意診其脈曰:蟯瘕。 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 臣意飲以芫華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 病蟯得之於寒濕。 寒濕氣宛,篤不發,化為蟲。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髮,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中藏無邪氣及重病。 |
齊淳于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病迵風。 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 病得之飽食而疾走。 淳于司馬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食飽甚,見酒來即走去,驅疾至舍,即泄數十出。 臣意告曰:為火劑米汁飲之,七八日而當癒。 時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為何? 曰:以為迵風,可治。 信即笑曰:是不知也。 淳于司馬病,法當後九日死。 即後九日不死,其家復召臣意,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 臣即為三火劑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 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其病順,故不死。 |
齊中郎破石病,臣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後十日丁亥溲血﹝bloody_urine﹞死。 即後十一日溲血﹝bloody_urine﹞而死。 破石之病,得之墮馬僵石上。 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 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得番陰脈,番陰脈入虛裏,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 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師言曰:病者安穀即過期,不安穀則不及期。 其人嗜黍,黍主肺,故過期。 所以溲血者﹝bloody_urine﹞,診脈法曰:病喜養陰處者順死,喜養陽處者逆死。 其人喜自靜不躁,又久安坐,伏幾而寐,故血下泄。 |
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 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 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 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癰。 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 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劑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臣意曰:公所論遠矣。 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 夫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 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發乳上,入缺盆﹝ST12﹞死。 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記,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 |
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眾醫皆以為蹶。 臣意診脈以為痺,根在右脇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 臣意即以火劑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 病得之內。 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大識其病所在。 臣意常診安陽武都裏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遝風,三歲,四肢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 今聞其四肢不能用,瘖未死也,病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 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藏氣相反者死,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 |
○遝○→【遝:音,ㄊㄚˋ。意:相及:雜遝,行人很多,擁擠雜亂。】 ○瘖○→【瘖﹝aphonia﹞:音,ㄧㄣ。嗓啞不能出聲。】 |
安陵阪裏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 牡疝在膈下,上連肺,病得之內。 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hematemesia﹞死。 處後蹴鞠,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hematemesia﹞。 臣意復診之曰:當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內。 所以知項處病者,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裏處,旦日死。 一番一絡者,牡疝也。 臣意曰: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眾多,久頗忘之,不能盡識,不敢以對。 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 對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聖人為之脈怯,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 有數者皆異之,無數者同之。 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別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 所以別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適成,師死以故表籍所診,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 問臣意曰:所期病,決死生,或不應期,何故? 對曰:此皆飲食喜怒不節,或不當飲藥,或不當針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
問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論藥用所宜。 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及。文王病時,不求意診治,何故? 對曰: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皆使人來召臣意,臣意不敢往。 文王病時,臣意家貧,欲為人治病,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數左右,不修家生,出行遊國中。 問善為方數者,事之久矣。 見事數師,悉受其要事,盡其方書意,及解論之。 身居陽虛侯國,因事侯,侯入朝,臣意從之長安,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 |
問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 臣意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 臣意心論之,以為非病也,以為肥而蓄精,身體不得搖,骨肉不相任,故喘,不當醫治。 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年六十以上氣當大董。 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 不應天道四時,後聞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 臣意論之,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非年少所能復之也,以故死。 所謂氣者,當調飲食,擇晏日,車步廣志,以適筋骨肉血脈,以瀉氣。 故年二十,是謂易貿,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 |
問臣意師慶安受之?聞於齊諸侯不? 對曰:不知慶所師受。 慶家富,善為醫,不肯為人治病,當以此故不聞。 慶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孫知若學我方也! 問臣意師慶何見於意而愛意,欲悉教意方? 對曰:臣意不聞師慶為方善也。 意所以知慶者,意少時好諸方事,臣意試其方,皆多驗,精良。 臣意聞菑川唐裏公孫光善為古傳方,臣意即往謁之,得見事之,受方化陰陽及傳語法,臣意悉受書之。 臣意欲盡受他精方,公孫光曰:吾方盡矣。 不為愛公所,吾身已衰,無所復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與公,毋以教人! 臣意曰:得見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 意死不敢妄傳人。 |
居有閒,公孫光閒處,臣意深論方,見言百世為之精也。 師光喜曰:公必為國工! 吾有所善者皆疏,同產處臨菑,善為方,吾不若。 其方甚奇,非世之所聞也。 吾年中時,嘗欲受其方,楊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 胥與公往見之,當知公喜方也。 其人亦老矣,其家給富。 時者未往,會慶子男殷來獻馬,因師光奏馬王所,意以故得與殷善。 光又屬意於殷曰:意好數,公必謹遇之。 其人聖儒,即為書,以意屬陽慶,以故知慶。 臣意事慶謹,以故愛意也。 |
問臣意曰:吏民嘗有事學意方,及畢,盡得意方不? 何縣裏人? 對曰:臨菑人宋邑,邑學,臣意教以五診。 歲餘,濟北王遣太醫高期、王禹學,臣意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鑱石,定砭灸處。 歲餘,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學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齊湯法。 高永侯家杜信喜脈來學,臣意教以上下經脈五診。 二歲餘,臨菑召裏唐安來學,臣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重,未成,除為齊王侍醫。 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 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 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
按《瑯嬛記》倉公夢遊蓬萊山,見宮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輝射目。 忽一童子以杯水進,倉公飲畢,五內寒徹,仰首見殿榜曰:上池仙館,始知所飲乃上池水也。 由是神於診脈。 |
#經筋平衡;經筋醫學;經筋保健;經筋雕塑;經筋手療;##經筋整體保健;經筋教學;永康堂‧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