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八十二條:發汗﹝sweating﹞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
本條戒發汗﹝sweating﹞後不可多飲水也。 |
>【解曰】: |
發汗﹝sweating﹞之後,津液乾燥口渴,宜少少與飲之。 若恣飲過多者,必發喘,或以水澆灌之,亦必作喘。 |
發汗﹝sweating﹞後,飲水多必喘者,以汗傷氣,即各組織之神經發生疲勞,不能作充分吸收, |
飲水過多,水飲﹝water-rheum﹞即停而上逆,故喘,可以「五苓散」化其水。 以水灌之亦喘者,汗後汗腺﹝sweat_gland﹞開張尚未十分收縮,猝受水灌即緊閉而體溫不得發洩,濁熱向肺奔放,故亦作喘,此時可視其寒熱輕重,擇用「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文蛤散」等方用之。 |
柯韻伯曰:「未發汗﹝sweating﹞,因風寒而喘者,是『麻黃證』。 下後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證』。 喘而汗出者﹝sweating﹞,『葛根黃芩黃連證』。 此汗後津液不足,飲水多而喘者,是『五苓證』。 |
以水灌之亦喘者,形寒飲冷,皆能傷肺,氣迫上行,是以喘也。 漢時治病有火攻水攻之法,故仲景言及之。」 |
>【本條之針法】: |
中脘﹝RN12,T﹞、太淵﹝LU09,T﹞、尺澤﹝LU05,T﹞、經渠﹝LU08,T﹞、合谷﹝LI04,T﹞、足三里﹝ST36,T﹞、天突﹝RN22,T﹞、膻中﹝RN17,T﹞。 |
以平喘為目的,擇用右列各穴三四位即可。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