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四十六條:「傷寒﹝typhoid﹞」,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fever﹞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本條言「小青龍湯」之主證。 |
>【解曰】: |
外感「傷寒﹝typhoid﹞」,復兼心下有「水氣」,咳而且微喘,身發熱而口渴,是「小青龍湯證」也,以「小青龍湯」主之。 服「小青龍湯」以後,反見渴者,此水飲﹝water-rheum﹞已去,病欲解也。 |
「傷寒﹝typhoid﹞」,包括發熱惡寒﹝aversion_to_cold﹞無汗﹝adiaphoresis﹞之表證。 心下有水氣,指明內飲之所在。 咳而微喘,為水飲﹝water-rheum﹞迫肺之徵候,亦即本方之主證。 發熱不渴,為病未解之眼目。 服湯已渴者,此寒飲已解也,即暗示水飲﹝water-rheum﹞已解,「小青龍湯」之藥效已達,不須再用本方。 |
陳修園氏謂「寒邪去而水飲﹝water-rheum﹞猶未解,仍以『小青龍湯』主之,再散其水氣」者,誤也。 心下有「水飲﹝water-rheum﹞」,故不渴;服湯已渴者,可見「水飲﹝water-rheum﹞」已去,胃中已乾燥,故見渴象。 「寒」字乃指「水飲﹝water-rheum﹞」。 |
試觀一百八十一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胸有寒之「寒」字,即指「水飲﹝water-rheum﹞」。 否則寒為無形之氣,安可吐而出之耶! 末句之「小青龍湯」主之者,倒裝文筆也。 |
柯韻伯曰:「『水氣』在心下,則咳為必然之證,喘為或然之證,亦如『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咳與喘皆水氣射肺所致,水氣上升,是以不渴,服湯已而反渴,水氣內散,寒邪亦外散也。 此條正欲明服湯後渴者是誤解,恐人服止渴藥反滋水氣,故先提『不渴』二宇,作服後提出渴者以明之。 服湯即宜服『小青龍湯』,若寒即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轉為『陽明』,而成胃實矣。」 |
《金鑑》:曰:「『傷寒﹝typhoid﹞』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fever﹞不渴,此為外傷寒邪,內停寒飲,宜以『小青龍湯』兩解之。 服湯汗解已,復渴者,乃已汗寒去,內燥之渴,非未汗停飲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 當少少與水飲﹝water-rheum﹞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癒也。」 |
>【本條之脈證、舌證】:當如上條。 |
>【本條之針法】:如上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