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十五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解曰】: |
「太陽」發熱、汗出、惡風之「中風病」,其脈淺按之則浮,深按之則弱,或手部之脈浮,足部之脈弱。 浮為熱自外發之故;弱為汗自內出之故,且見嗇縮怕泠,洒淅惡風﹝aversion_to_wind﹞,陣陣轟熱之狀,並兼鼻呼吸有聲如鳴而時作乾嘔﹝Dry_Vomiting﹞等之病狀者,以「桂枝湯」主治之。 |
「陰陽」二字,已釋第九條中。 此條之「陽浮」而「陰弱」指脈象,「陽」指淺按,「陰」指重按。 輕按之浮者,血熱奔放於表層也。 血之所至,即熱之所至,血之奔放於肌表,其熱亦發於肌表,故曰:「陽浮者熱自發」。 重按之弱者,脈管纖維不緊張,皮下神經亦弛緩也。 皮下神經弛緩,汗腺﹝sweat_gland﹞亦得弛緩,表熱蒸發汗腺﹝sweat_gland﹞,汗液自出矣,故曰:「陰弱者汗自出」。 若診手足二部以辨之,則手部之脈「浮」,血液活動趨勢於上也,故發熱而惡寒﹝aversion_to_cold﹞。 足部之脈「弱」,下腹「丹田」之氣不足,內不固而收攝力微,故汗自出也。 |
生理機構,單診手部之脈以論病也可,診手足二部之脈以論病,亦無不可。 嗇嗇惡寒者﹝huddled_aversion_to_cold﹞,踡縮偎倚怕冷也。 淅淅惡風者﹝wetted_aversion_to_wind﹞,如猝沃冷水而驚惡之狀也。 翕翕發熱者﹝feather-warm_heat﹞,血充於表,陣陣作轟熱之狀也。 此為「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特有之證狀。 鼻鳴﹝noisy_nose﹞為鼻黏膜發炎,呼吸出入不利之故。 乾嘔﹝Dry_Vomiting﹞為血熱向上奔放,引起胃神經之反射也。 鼻鳴﹝noisy_nose﹞、乾嘔﹝Dry_Vomiting﹞為「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之兼證,非如主證之必有證狀。 「桂枝湯」則治「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之主證,主證去,兼證亦隨之而解矣。 |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為浮;舌為苔薄白。 |
>【本條之針法】: |
風府﹝DU16,T﹞、風池﹝GB20,T﹞、頭維﹝ST08﹞T、外關﹝SJ05,T﹞、合谷﹝LI04,T﹞。 |
取 「風府﹝DU16﹞」:治項強﹝stiff_neck﹞、惡風﹝aversion_to_wind﹞; 「風池﹝GB20﹞」:治頭痛﹝Headache﹞、噁心﹝nausea﹞; 「頭維﹝ST08﹞」:治頭痛﹝Headache﹞; 「外關﹝SJ05﹞」:治鼻鳴﹝noisy_nose﹞、乾嘔﹝Dry_Vomiting﹞、發熱﹝fever﹞、惡風﹝aversion_to_wind﹞; 「合谷﹝LI04﹞」:治鼻鳴﹝noisy_nose﹞、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 一以直接解散頭部之充血,一以誘導法引去頭部充血,血降則生理機構即得乘機轉變,而汗出﹝sweating﹞熱解。 |
附註:「針灸法」,能疏通經絡,宣導氣血,直接刺激病灶﹝lesion﹞部之神經與組織,或以反射法刺激各項生理之中樞神經﹝Central_nervous﹞,使之發生機轉,其學理已詳於拙著之《中國針灸學》,於此不再詳敘。 「傷寒﹝typhoid﹞」各證,皆可用「針」或「灸」代替藥劑治療,其收效往往能隨手見功,較藥劑為迅速而無偏弊。 但亦有不及藥劑之處,如「滋補劑」、「瀉下劑」,要差遜一籌矣。 總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為貴。 故將仲景《傷寒》條文有湯劑治療者,補入「針灸治療」,隨學者之採用,以助藥劑之不及。 每穴應「針」應「灸」,或「針灸」並用,或「針法」,應用強刺激或輕刺激者,則標符號於穴名之下: 以I代「針」,以X代「灸」。 以IX代「針」後再「灸」,或作「溫針﹝warm_needling﹞」, 以T代「針」之強刺激,以⊥代「針」之輕刺激。 |
再註:方有「桂枝湯」、「麻黃湯」等,而「針灸法」不能以某某幾穴代「桂枝湯」,或某某幾穴代「麻黃湯」。 「針」與「灸」之取穴,概以症狀為定則,若以某穴能代某藥,則根本不可能也。 |
桂枝湯方: |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
右五味,㕮咀﹝chewing﹞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sweating﹞,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李東垣謂:「古之方劑,錙銖分量與今不同。 謂㕮咀者﹝chewing﹞。 即令剉如麻豆大是也。 云一升者,即今之一大白盞也。 云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 云三兩者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
程知曰:「古今量度,惟漢最小,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故《千金》、《本草》以古三兩,為今之一兩。 然世有古今,時有冬春,地有南北,人有強弱,大約古用一兩,今用一錢足矣。 宜活法通變,不必膠柱而鼓瑟,則為善法仲景者矣。」 |
錢天來曰:「漢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
汪琥曰:「古方全劑,謂之一劑。 三分之一,謂之一服。 凡用古方,先照原劑按今之馬子折實若干重。 古方載三服者,只取三分之一,依法煎服。 載再服者,宜分而次服之。 |
頓服者,取一劑而盡服之,只要取今之馬子折之。 至『大棗』、『烏梅』之類,仍照古方枚數,以馬子有古今之不同,而果枚古今無異也。」 |
徐靈胎曰:「今之論古方者,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 以為古人體氣厚,故用藥宜重。 |
不知此乃不考古,而為此無稽之談也。 古時升斗權衡,歷代各有異同,而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得十之二。 |
余親見漢時有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 如『桂枝湯』乃『傷寒﹝typhoid﹞』大劑也,『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共八兩,亦不過(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不過今之五錢三分零。 今人用藥,必數品(各一二錢或三四錢),則反用三兩外矣。 古人之用藥,分量未嘗重於今日,而謬說相傳,方劑日重,即此一端而荒唐若此,況其深微者乎。」 |
陶弘景曰:「㕮咀﹝chewing﹞,古之制也。 古人無鐵刀,以口咬細,令如麻豆大,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腸中則易升易散。 今人以刀剉為麻豆大,此㕮咀﹝chewing﹞之易成也。」 |
柯韻伯曰:「『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 澹盦按:「桂枝」之力,即在皮內,去皮為去其表層之粗者,柯氏所言良是。 |
>【本方之主證】: 為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汗出﹝sweating﹞,惡風寒﹝aversion_to_wind_and_cold﹞,脈浮弱。 |
「桂枝湯」為調和營衛解肌之劑,以「桂枝」強「心氣」,助「正氣﹝vital_qi﹞」,以驅散外邪,邪散則頭痛﹝Headache﹞、項強﹝stiff_neck﹞、發熱皆癒。 本方以之為「君」。 「君」者指其為一方中之主藥也。 「芍藥」為和緩攣急,引血內返,使血液不致向外奔集。 「桂枝」驅邪外散。 「芍藥」則引血內返,本方以之為「臣」。 「臣」言協同主藥以補偏救弊者也。 「甘草」緩和神經,補養液質。 「大棗」增加營養而化水毒,偕「甘草」共為補償發熱汗出﹝sweating﹞之損失。 「生薑」溫胃健胃,本方用之以止嘔﹝check_vomiting﹞,且助「桂枝」之發散。 「甘」、「棗」、「薑」為本方之「佐使」。 「佐使」者,助主藥發揮作用也。 |
柯韻伯《傷寒附翼》云:「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凡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惡風﹝aversion_to_wind﹞惡寒﹝aversion_to_cold﹞,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apoplexy﹞』、『傷寒﹝typhoid﹞』、『雜病』,咸得用此。 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night_sweat﹞、虛瘧、虛痢,隨手而癒。 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與後人分門證類,使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而語耶!」 |
《類聚方廣義》曰:「『桂枝湯』者,蓋經方之權輿也。 |
《傷寒論》,資始於『桂枝湯』, |
《雜病論》發端於『栝蔞桂枝湯』,必非偶然也。 斯書亦列以『桂枝陽』為眾方之嚆矢。 →【嚆﹝口高﹞:音:ㄏㄠ;意:呼叫。嚆矢(響箭射出後,聲音先到而箭後至,喻發生在先的事物或事物的開端)。】 |
仲景之方,凡二百餘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 其中以『桂枝』為主藥者,垂三十方。 可見是方者,此其他諸方變化為最多也。」 |
《方機》本方條曰:「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汗出﹝sweating﹞,惡風寒﹝aversion_to_wind_and_cold﹞,正證也,亦當投此方矣。 若因咳嗽﹝cough﹞,嘔逆﹝emesis﹞,而頭痛者﹝Headache﹞,則非此湯之所治也。」 |
又曰:「惡寒﹝aversion_to_cold﹞,鼻鳴﹝noisy_nose﹞,乾嘔者﹝Dry_Vomiting﹞,外邪之候也,此方主之。 脈浮弱,或浮數而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證雖不具,亦用此方。 浮數,浮弱者,蓋『桂枝湯』之脈狀也。」 |
又曰:「汗,吐,下後,更湊一證,又發熱﹝fever﹞,汗出﹝sweating﹞,而身疼痛者,此方猶為可用。 若脈浮緊而疼痛者,則非此湯所治也。」 |
「桂枝湯」之服法,必需注意,服藥後啜熱稀粥一杯,以助發汗,為不可少。 溫覆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更屬重要。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