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冷廬醫話》(清‧陸以湉) |
卷五: |
疳: |
治小兒疳病集聖丸, 人參、蟾蜍、川連(各三錢)、歸身、川芎、陳皮、五靈脂、蓬莪術、夜明砂、使君子、肉蘆薈、砂仁、木香(各二錢)、公豬膽(一個),和藥末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 不寒不熱,亦補亦消,最為穩善。 《名醫類案》所載單方三,亦佳。 一用山楂(一兩)、白酒麴(一兩);取多年瓦夜壺中人中白最多者,裝入二物,炭火煅存性,研細末,每服六分,滾水送下。 其一用雞蛋七枚,輕去殼,勿損衣膜,以胡黃連(一兩)、川黃連(一兩)、童便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浸透煮熟服之。 其一用大蛤蟆十數個,打死置小口缸內,取糞蛆不拘多少,糞清浸養,盛夏三日,春末秋後四五日,以食盡蛤蟆為度,用粗麻布袋紮住缸口,倒置活水中,令吐出污穢淨,置蛆於燒紅新瓦上焙乾食之,每服一二錢。 (或用炒熟大麥面和少蜜作餅或丸令兒食。) 此皆以人身氣化之物,入消導藥治之,可稱靈妙。 |
小兒無辜疳,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有謂妖鳥(一名夜行遊女。) 夜飛,其翼有毒,拂落於人家曬晾未收之繈褓衣上,兒著之則病。 有斥其說為妄。 謂無辜,鳥名,啼時兩頷扇動如瘰癧﹝Scrofula﹞之項,小兒肝熱目暗,頸核累累,其狀相類,因以為名,宜用消遙散加減治之。 有謂因乏乳所致,又有謂饑飽勞役,風驚暑積,八邪所致,宜用布袋丸治之。 余謂妖鳥之說,無論其是否,但見項邊有核,即當挑刺以藥治之,若至大而潰膿,法不能療,至其用藥,則仍不外治疳病之法耳。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