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清‧尤在涇) |
卷一 太陽篇上: |
太陽斡旋法 第三: |
發汗吐下解後病脈證治 三條: |
傷寒發汗。 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
傷寒發汗。或吐或下。邪氣則解。而心下痞硬﹝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除者。胃氣弱而未和。痰氣動而上逆也。旋覆花鹹溫。行水下氣。代赭石味苦質重。能墜痰降氣。半夏、生薑、辛溫。人參、大棗、甘草甘溫。合而用之。 所以和胃氣而止虛逆也。 |
旋覆代赭石湯方: |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炙甘草(三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dizzy_head﹞。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
此傷寒邪﹝cold_pathogen﹞解而飲發之證。飲停于中則滿。逆於上則氣衝﹝ST30﹞而頭眩﹝dizzy_head﹞。入於經則身振振而動搖。 《金匱》云: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panting_and_fullness﹞。心下痞堅﹝epigastric_oppression﹞。 其脈沉緊。 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脇支滿。目眩﹝dizzy_vision﹞。 又云: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是也。發汗則動經者。無邪可發。而反動其經氣。故與茯苓、白術。以蠲飲氣。桂枝、甘草。以生陽氣。 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炙甘草(各二兩);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fluid_exhaustion﹞。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
陰陽自和者,不偏于陰。不偏于陽。汗液自出。便溺自調之謂。汗吐下亡津液﹝fluid_exhaustion﹞後。邪氣既微。正氣得守。故必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