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鑒》論濕熱下利: |
《活人書》云:傷寒下利多種,須辨陰陽,勿令差互。 大抵傷寒下利多種,須看脈與外證。 下利脈大者,虛也。 脈微弱者,為自止。 寒毒入胃,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黃白,或青,或黑,或下利、清穀。 濕毒氣甚,則下利腹痛﹝abd._pain﹞,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 得之寒毒入胃,四逆,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湯等。 若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主之。 守真云:下利膿血者,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水,故食於腹中,感人濕熱邪氣,則自然化為膿血。 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 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 燥鬱為白,屬於肺金故也。 濕熱甚於腸胃,怫熱結也。 濕主於痞,以氣逆不能宣通,因而以成腸胃之濕也。 濕熱相兼。 蓋水火陰陽寒熱,猶權衡也,一高則一下,一盛則一衰,豈能寒熱俱盛於腸中,而同為利者乎。 若此之謬,世傳多矣,則如熱生瘡瘍。 《素問·大奇論》云:腸下血,為少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見血也。 《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結者,便血一升,﹝陰主血故也。﹞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注云:二升:謂之再結。三升:謂之三結。﹞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大熱內結,注泄不止。 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藥下之,結散利止、則通因通用也。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