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日本‧淺田宗伯) |
卷下: |
多紀桂山: |
桂山先生著書之富,從前醫家無比,皆醫林鴻寶,一日不可少,猶布帛菽粟。 而治療之盛,年不下七八百人。 是以一匕之驗,半句之話,亦可以范後生矣。 |
小野氏乃政年十八,妊娠﹝Pregnancy﹞彌月,胎水漸盛,遍身洪腫,下體尤甚,口舌生瘡爛壞,不能啖鹽味,日啜稀粥僅一二碗,小便赤澀,大便隔日一解,脈滑數有力。 醫以為胃虛不能攝水,與參術等藥,勢殆危劇,遽邀予理之。 予曰:胎水挾濕熱者﹝damp_heat﹞,非胃虛也。 投以豬苓湯加車前子、黃連、梔子,蓋車前子一名苤苡,不止利小便。 亦取毛詩云,宜懷妊之意,服五六日,逐漸小水快利,腫脹稍散,口中亦和,飲啖復常。 因改用紫蘇和氣飲加白術、黃芩。 至月盡而誕,母子兩全矣。 |
禦藥局小吏兒生五個月,吐乳﹝vomiting_of_milk﹞日六七次,無他證,惟面色青白,似稍疲倦。 父母憂之,請理於予。 予曰:此責在小方脈,敢辭焉。 渠曰:凡小方理吐乳﹝vomiting_of_milk﹞,非錢氏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則涼膈散、紫圓之類,其變慢脾者,比比皆是,願君別為處置,以救豚犬命也。 懇請不已,予因制一方以與之。 半夏為君,茯苓為臣,藿香、伏龍肝為佐,丁香為使,生薑為引,每帖一錢,水煎,別以養正丹為散,以挖耳頭挑散子入口中兩麻子許,以前藥汁送下,日五次,不浹旬而吐止神色復。 故此予常用理翻胃﹝stomach_reflux﹞方,藉以療吐乳﹝vomiting_of_milk﹞未足以為奇。 而世之啞科徒守常套,而不知此等策,聽其夭殤,悲夫! |
一商家僕年二十歲,患膿淋數日,時時發微寒熱,飲食少進。 診之,脈沉小而數,腹中無病,第似神色不太樂者。 予以為肝經濕熱﹝damp_heat﹞,與龍膽瀉肝湯。 後十餘日忽走使曰:下血﹝hematochezia﹞數升,命在須臾。 余倉皇往診,仰臥蓐,氣息綿惙,六脈洪數而虛,急灌獨參湯,下嚥即吐,尋之乾嘔﹝Dry_Vomiting﹞,額汗淋漓苦悶,吐蛔﹝vomiting_ascaris﹞七條,試作小半夏加茯苓烏梅蜀椒湯與之,嘔逆﹝emesis﹞益甚。 余沈思謂孫思邈以單甘草止吐,今用之蛔必安,因如法服之,吐忽止,氣息稍平。 時看護者將更蓐,除汙衊,披衣視下體,陰囊破壞,有孔如剜,雙卵墜在蓐,其大如雞蛋而稍扁,色白而紅縷纏繞,眾驚愕報予。 予曰:昔江篁南以陰囊破裂為千古稀見,況陰丸脫落者,可謂奇中之奇矣。 雖然,人有閹,豕有豭,此皆割勢而猶能生。 此人黴毒結於陰囊,故有此變,與壞鼻蠟燭疳亦同,調護得宜,當不死,後調理果愈。 |
腳氣﹝Beriberi﹞所因,有濕邪中足,壅塞經脈而致者,有腎氣不足,飲水失道而致者,有膏粱過度,脾胃濕鬱﹝damp_stagnation﹞而致者。 故預防之法,忌久坐陰濕地,或著滋濕衣,或冒霧而行,或步久雨霽後地氣蒸發之處,忌過食魚烏餅粢一切濃味,忌大酒及醉睡,忌房事過度,及醉後入房,忌久坐久立,及行步勞動俱失其常。 慎此五者,則不止腳氣﹝Beriberi﹞,亦諸病不生,久視之要訣也。 |
小兒吐乳﹝vomiting_of_milk_in_infants﹞雖數端,大要不過虛實二途。 蓋有胎元胃虛,不能消化乳汁以分佈下部而吐者,有飲乳過食,結成癖積,拒格新乳而吐者,又有胎毒﹝fetal_toxin﹞潛伏於腸胃之間,格拒乳汁,或兩者相搏,遂為頑涎,結聚胸膈而吐者。 此證特多富貴,而貧賤最少。 故治法宜清涼者多,而又有宜溫補者,又有不拘攻補從中治消痰﹝dispersing_phlegm﹞化食降氣殺蟲以奏效者,當審其證而治之。 |
虛勞及極虛證。 間有手指末節以下腫黑者,蓋經脈不能盈四末,而瘀血﹝Bruises﹞敗惡之所致,未知前人言及否。 |
余曾聞之于太田隆元水腫﹝Edema﹞並腳氣﹝Beriberi﹞心下痞硬者﹝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有辨衝心與痞之訣。 其痞浮顯,按之易知者,無衝衝之患。 其痞沉著,按之難認者,反生不測之變。 宜潛心辨之。 |
久病不問何證,脇肋露歧骨如皺襞者,得生少。 |
仲景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此少陰邪深入裏,陽氣衰竭故也。 不止傷寒﹝typhoid﹞,諸久病語話飲食之際亦眠者,死候也。 |
《證治要訣》曰:諸中風﹝apoplexy﹞忽吐出紫黑色者死。 驗之于諸病皆然,不止中風﹝apoplexy﹞也。 |
醫者對病患未診之前,問其證候,胸中預擬其方。 則診畢後反失其真諦,宜虛心精診,而後熟慮下按矣。 |
俗所謂疝瀉、疝痢、疝淋者,醫書所謂氣瀉﹝qi_diarrhea﹞、氣痢﹝qi_dysentery﹞、氣淋﹝qi_stranguria﹞是也。 |
欲識古人臨證施治之妙,莫如善讀其治驗。 予將掇其精英,類為一書,而年老未果,哀矣。 ◆讀前輩成案,可拓後學之心胸。 擴群醫之見解,第變通則在善學耳。 |
月信痛﹝algomenorrhea﹞,用桃核承氣湯加附子效。 蓋本諸喻氏《寓意草》治傷寒﹝typhoid﹞後腰痛﹝lowback_pain﹞按。 ◆一說雲柳所發明。 |
木乃伊、血竭二味,等分為丸,能治乾血勞﹝dry_blood_taxation﹞。 蓋木乃伊活達瘀血﹝Bruises﹞,振興真元故然。 |
半夏厚朴湯加浮石,以治梅核氣﹝Globus_hysterics﹞奇效。 |
麻疹﹝measles﹞餘熱不解者,宜柴胡四物湯。 ◆茞庭曰:疹後大抵主清潤。 故宜此方。 |
諸大患卒發嘔者,多不治,如腳氣衝心﹝beriberi_involving_heart﹞最然。 |
今時稱淋者,多屬黴毒,《瘡瘍經驗全書》所謂內注下疳﹝Chancre﹞,(用小柴胡加龍膽、車前子者。) |
《證治要訣》所謂小便注杆甘瘡類也,不可與古淋混治。(東郭亦有此說,而考證未確。) |
一奴隸患手大指觸物,則氣宇鬱塞,不可名狀,諸治無效。 余以為血氣流注﹝gravity_abscess﹞,與活絡流氣飲速愈。 |
《痰火點雪》云:勞疾左脇痛﹝Hypochondriac_Pain﹞不能轉身者,此乃肝葉已乾,名為乾血痛,肝經已絕,死不治。 此說本於《直指方》,而其證今多有之。 醫誤認為肝積﹝liver_accumulation﹞,與熊膽等無寸效,宜矣。 ◆山田業廣曰:《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其所謂生者,言生長其氣于左。 凡《素問》中言,生者皆同,言左者,非言位置,肺藏於右亦然。 驗之於實際,病在左者,宜疏肝瀉肝,可以見也。 |
《祝氏心醫集》云:瘧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瘧信。 此當原證發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 或前或後,此正氣漸旺,邪將不容,名曰瘧衰。 方可截之試之甚理。 |
痢疾﹝dysenteria﹞似虛而不虛,似實而不實者,用參歸芍藥湯,兼聶氏治痢第三方,米糊為丸,白湯送下。 |
俗所傳奇方者,多出於本草附方,不可不讀。 |
水戶候(文公)有疾,其初登圊﹝latrine﹞大便不快下,胸滿短氣﹝brachypnea﹞,如此兩三日,或發或瘥,乃召余診之。 其脈滑數無根底,面色青慘,心下微滿而拘急﹝hypertonicity﹞,腹裏無動,臍下空軟如綿,乃知其病上盛下虛,非一日之故也。 但侍臣視其起居如平,無能察知病情者。 余出語之曰:侯病雖似支飲﹝propping_rheum﹞,實由中氣虛耗,殆為危證,治法宜峻補方中加沉香,更進黑錫丹以回陽鎮逆,猶恐不及也。 侍臣聞之,或驚惶,或疑惑,不知所為。 明日診之,間吐痰沫,其色茶褐色。 厥明又診之,脈十動一止,因謂侍臣曰:此證此脈,俱為臟氣竭絕之候,恐有急變也,須灸天樞﹝ST25﹞、氣海﹝RN06﹞、三裏﹝ST36﹞、絕骨﹝GB39﹞等以培下元。 醫不信,逡巡進降氣之劑,而至日晡﹝3~5P.M.﹞將登圊﹝latrine﹞,短氣﹝brachypnea﹞息迫,卒然昏倒,急使人召余,至則絕矣。 余歎曰:候之疾縱屬不治,使侍臣早見其機,醫察其微,則未遽有今日之變也。 →【圊﹝囗青﹞:音,ㄑㄧㄥ;音同青。解:廁所:圊肥。圊糞。圊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