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醫話》(日本‧淺田宗伯) |
卷下: |
多茞紀庭: |
夫醫者,必取熔醫書而後識見正,必參酌經方而後手段精,必廣療疾疢而後運用極。 故不明醫經經方之旨者,雖業大行,僥倖不足觀。 明醫經經方之旨者,雖一匙半劑,亦具有規則。 →【疢﹝疒火﹞:音,ㄔㄣˋ。意:熱病﹝febrile_disease﹞,亦泛指病:疢疾。】 |
如庭先生以名家子弟,加之學術兼至,是以超逸前輩泰斗于一世。 古人所謂讀仲景書用仲景之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者,非耶。 |
文化丙子夏秋之交,江戶大疫,其證初起熱勢猖獗,直進于少陽,不日至精神昏憒,大概宜大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 而及于陽明胃實者至少,爾後流行往往類此,而如陰證甚鮮矣。 |
余嘗視先教諭治傷寒﹝typhoid﹞多用參附,故老亦言先生多陰證躁擾者,噫﹝belching﹞風氣變遷所使耶。 ◆疫因歲運有變替,亦見於工藤周庵救瘟袖曆,及荻野台州瘟疫﹝pestilence﹞辨。 蓋辨六氣之環轉,拆神氣之出入,陰陽消長之妙,虛實遞更之變,首尾貫通者,唯仲師書為爾,後學當細心辨之。 |
辛巳歲,春來多旱,至夏秋之際,炎熱特甚,疫邪流行,其證不惡寒,肌熱如灼,脈洪數或緊細,手腕顫掉,下利﹝Diarrhea﹞日四五行,或溏泄﹝sloppy_diarrhea﹞過多,渴好冷水,舌上無胎而乾燥,心下支結,腹虛滿雷鳴,譫語﹝delirious_speech﹞,或昏睡不語﹝mutistic﹞,吐沫頭汗,甚者嘔逆﹝emesis﹞上竄,速羸瘦,下黑血,遂死。 余以為是暑熱侵肌肉,邪氣著筋脈,津液﹝body_fluids﹞乾枯,血分沸亂,故至下血﹝hematochezia﹞而極矣,治法清潤補三法中兼利水而得效。 蓋比之於丙子之疫疾,其證候亦少異矣。 |
少陰病輕證有既濟湯,與薑附益氣湯之別。 上焦﹝upper_energizer﹞津液﹝body_fluids﹞乾枯,其證似白虎湯而脈浮數無根,腳腹部軟弱,且微利,雖渴無欲飲水數升之勢者,為既濟湯。 若夫邪氣緩慢,漸見譫語﹝delirious_speech﹞煩躁,肌熱不甚,舌上濡潤,所謂勞役感寒者,為薑附益氣湯。 此證三十年前多見之,而至近時唯見導赤各半湯、升陽散火湯等證,而此證絕少。 時世之變,亦可以知已。 |
冬月傷寒﹝typhoid﹞、發汗﹝sweating﹞不解,下利﹝Diarrhea﹞數行,或不下利﹝Diarrhea﹞,三四日後熱彌熾,譫語﹝delirious_speech﹞煩悶﹝vexation_and_oppression﹞,口舌乾燥﹝dry_mouth_and_tongue﹞,呼吸促迫,脈弦澀或滑數,無根底,舌上黃潤,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小腹無力,面赤耳聾﹝deafness﹞。 余以為直中證,與以附子劑無效。 後謂上熱下冷,與乾薑芩連人參湯,其效如桴鼓。 |
文政己卯仲夏至仲秋,都下痢疾﹝dysenteria﹞大行,斃者不知數。 其證皆熱毒痢,邪氣熾盛,下利﹝Diarrhea﹞至百餘行。 治法發表攻裏,或清涼奏效,而偶有挾虛者,桃花湯所宜,若誤投粟殼、訶子類必害。 |
又虛家屢下之後,血水泄下羸脫者,又腹裏拘急﹝hypertonicity﹞,至夜燥渴,用地黃得效。 |
痢疾﹝dysenteria﹞久不愈,舌上如粟粒,其色黃白或純紅,甚者及牙齗﹝gum﹞,此證多屬不治。 又有舌上咽喉牙一面生濃黃白胎如鵝口者,有發吃逆者,皆為不治。 ◆按:諸疢久不愈,口舌生鵝口瘡者﹝thrush﹞,皆胃氣衰敗之候,固為死證。 |
痢疾﹝dysenteria﹞發渴者,多好熱湯,不可概為陰,而治寒下劑間效。 又痢疾﹝dysenteria﹞手指逆冷者,屬熱,陽脫於上故也。 又熱痢失下虛極者,必手指冷至肩上,而足僅過踝而已,俱非溫藥,所宜矣。 |
痢疾﹝dysenteria﹞初起,脈數無倫,下利﹝Diarrhea﹞頻數,精神不安,額上汗出,面部肉脫者皆為不治。 |
文政庚辰春夏之交,淫雨數日,霽後暴催溽暑。 時人發奇疾,其證如乾霍亂﹝dry_cholera﹞,心腹卒痛暴熱,脈洪大,心下支結,飲食不進,大便秘結﹝Constipation﹞。 因與備急圓、大陷胸湯類,則反痛甚,熱不去,徒生煩渴。 余以為雨濕內鬱,毒氣上攻者,試與增損理中丸料,(代白術以蒼術。)痛頓減,不日快復,遂活數人。 後閱東郭導水瑣言,京師亦行此證,東郭用外台桑白皮、吳茱萸二味者得效,蓋一類也。 ◆按:桑白皮、吳茱萸二味方,原治急喘,而東郭運用之,元和紀用經名之降氣湯。 |
痘疹發熱疑似者,診虛裏,其動亢盛及缺盆者,痘也。 此動無者,他病也。 余得此訣於小川檉齋,而驗之果然。 |
黴毒雖分四證,不出二端,何則? 下疳﹝Chancre﹞在肌肉而毒淺,故發則為楊梅瘡,便毒著筋脈而毒深,故潛則為結毒。 然亦有虛實之分,下疳﹝Chancre﹞其人虛者,毒易侵入。 故其愈遲便毒其人實者,毒易外托。 故其愈速,竟亦不出二端焉。 |
舊疾暴變者,多因邪氣內伏。 能認其候,不拘本病,直與發散劑則效,是即先治其卒病之意。 |
和田東郭以地黃治心下痞﹝epigastric_oppression﹞,蓋本諸吳氏參附養榮湯,治下後反痞之說。 余以為地黃之痞,與瀉心湯之痞相似而異。 腹部宗筋急,津液﹝body_fluids﹞乾枯,其勢上迫於心下,故以地黃滋潤筋脈,則痞自愈。 若飲邪並結,心下支滿者,非瀉心湯不能解。 是所以相似而大異也。 |
世醫﹝physician_of_long_family_tradition﹞將證候錯雜難名狀者,檄曰癇證,蓋本諸香川氏行余醫言云。 《先教論》曰:癇本小兒病,在大人當稱曰癲。 如香川所謂癇證,則大病奇論所說氣疾,戴復庵所謂心風為相近。 余嘗考其病由,系心肝膽三臟,有由心神虛祛,與心氣不寧者,有由肝氣抑鬱,與肝氣過亢者。 如膽氣亦由虛實,證候各異。 能讀古人論此三臟病證者,則於其治法思過半矣。 |
難以小便黃白辨寒熱。 戴復庵既論之,而如以渴之冷熱定陰陽,亦不可拘執。 熱利喜熱湯,風濕欲冷飲,同類相求之理,不可不知。 其他以所喜冷熱定病寒熱,大抵為不瘥。 |
傷寒﹝typhoid﹞熱劇證,用柴胡、黃芩類,非多服則不能奏效。 水氣洪腫者,與淡滲藥非大劑則不能達方,屢驗果然。 |
嘔吐﹝vomiting﹞不止,諸治無效者,畑惟和診曰:脈浮數,屬表邪壅遏,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速愈。 又有同證者,片倉周診曰:脈沉伏屬鬱熱,與白虎湯果止。 可謂二子診異表裏而並妙矣。 |
古方之妙,殆不可思議,今舉其二三:如 牡蠣澤瀉散料,(或加大黃)治實腫陽水; 栝蔞瞿麥丸,治腎氣丸證而嫌忌地黃者; 黃連湯,治霍亂﹝cholera﹞、吐瀉﹝vomiting_and_diarrhea﹞不止,心腹煩痛者; 梔子甘草豉湯,治膈噎﹝belching﹞食不下者; 苓桂甘棗湯,治澼囊﹝afflux_pouch﹞累年不愈,心下痛者; 白頭翁湯,治腸風﹝bloody_defecation﹞、下血﹝hematochezia﹞。 余數年所實驗,桴鼓影響,妙不可言。 用古方者,豈可不精熟哉! ◆陳修園曰:旋復代赭石湯,今於嘔吐﹝vomiting﹞不止之證,及噦逆﹝hiccough﹞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 乾薑黃連黃芩湯,今於食入即吐之證取用甚效。 又借用麻杏甘石湯,治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頭痛汗出而喘口渴﹝thirsty﹞之外證。 黃連阿膠湯,治心煩﹝vexation﹞、不得臥﹝Insomnia﹞之內證。 借用麻軺豆湯,育陰利濕,俱從小便而出之類。 可知經方之變化如龍也。 |
囊治方雖居多,無如苓桂甘棗湯者。 余又以三因方補脾散煉蜜為膏,服得奇效。 若便秘﹝Constipation﹞內實者,起廢丸為妙。 |
《千金》紫蘇子湯中當歸,取之於降氣。 《本草》云:主咳逆﹝Hiccup﹞上氣是也。 人參敗毒散中枳殼,取之於驅風。 《本草》云:主風癢脈痹是也。 世醫﹝physician_of_long_family_tradition﹞日用而無審其效用者,噫﹝belching﹞。 |
余嘗治一男子傷寒﹝typhoid﹞數日不瘥,譫語﹝delirious_speech﹞面赤,脈緊無力,微下利﹝Diarrhea﹞,上熱下冷者,與姜芩連參湯無效,小河雄齋(吉益南涯門人。)與當歸四逆湯速愈。 曰:予往年患此證,柴田芸庵用前方得蘇矣。 |
病患足趾甲溫而兩脛冷者多死,腿脛無水氣,但足跗腫者亦危。 |
大病患忽兩頦筋弛如落架風者,屬不治。 《和劑局方》烏荊圓主治云:頭頷寬嚲不收,手盛頷能食。 蓋此類。 →【嚲﹝享單﹞:音,ㄉㄨㄛˇ。意:下垂。】 |
噦逆﹝hiccough﹞諸治無效者,與熊膽效,又與左金丸料屢驗。 |
腳氣﹝Beriberi﹞雖小便快利,脈駃胸動,甚至衝心者,水毒外壅侵內也。 又雖脈候胸動俱穩,小便不利﹝Dysuria﹞,以至衝心者,水毒內鬱遏脈動也。 此二證系局外之變,不可不精思。 |
腳氣﹝Beriberi﹞下部無水氣,胸背頸間面部或手背浮腫者,忽至衝心,不可輕視。 如水腫﹝Edema﹞上盛者亦然。 |
腳氣﹝Beriberi﹞、嘔逆﹝emesis﹞喘急者,為衝心之漸,不可忽諸,然復有似而非者。 一壯失腳弱脛腫,喘滿短氣﹝brachypnea﹞熱熾,診之疫邪挾痰者,乃與柴胡陷胸湯,兼服利水劑亟愈。 又一人麻痹﹝paralysis﹞痿軟,嘔逆﹝emesis﹞不食,診之腳氣﹝Beriberi﹞兼蛔蟲者,乃作腎氣丸料與之,兼以烏梅丸而全。 治此等診在脈與胸動,而非精詣者難與言。 (嘗聞先生以一味連翹膏治腳氣﹝Beriberi﹞、嘔逆﹝emesis﹞衝心者,可謂得古人不傳之妙矣。) |
腳氣﹝Beriberi﹞發熱類風寒者,不衝心則為腳痿軟,為可懼,救之偏制腳氣﹝Beriberi﹞為妙。 若真挾風寒者,非此例,宜比較以辨其差。 |
診視之際,有病情隱微難認者二端: 一則勞瘵﹝consumption﹞、肝鬱﹝liver_depression﹞之類,始萌時感招外邪,外邪雖解,病不可愈者,內為有奸也。 若徒為外感治之,則其取敗不鮮矣; 一則舊疾人得疑似之新病者,假令如痼瘕之得腸癖﹝dysentery﹞,澼囊﹝afflux_pouch﹞之得飲食傷,若拘執舊疾,不治新病,則其害在反睫。 此二端最宜精診熟察。 張景嶽曰:醫有慧心,心在局外,醫有慧眼,眼在兆前。 其是謂乎? |
病名古今異稱,或一證及數名,極為繁衍。 如一病蓄數義,最易致誤,今舉一二辨之。 |
腫本癰腫,轉為水腫﹝Edema﹞之腫; 瘡本創夷,轉為瘡瘍﹝Carbuncles_and_Furuncles﹞之瘡; 疳本蝕爛之義,而小兒嗜甘為病亦名;疳痰即澹飲,古作淡,而後世概為稠涎之名; 癉,熱也,省文作疸,而轉為黃病之名,又移為丹毒﹝erysipelas﹞之名; 瘤者,懸贅也,後世轉為丹溜之溜; 悸,心動也,而古來概為動築之義; 奔豚﹝kidney_amassment﹞,《難經》以為腎積﹝kidney_accumulation﹞,《傷寒論》以為氣衝,咳逆﹝Hiccup﹞謂咳嗽﹝Cough﹞氣逆,而後世謬為噦逆﹝hiccough﹞之名; 此類宜甄別焉。 ◆桂山先生《瘟疫類編•序》辨病名字義亦精晰,宜與此條參看資益。 |
近來舶齋醫書,大率蹈襲陳言,未有所發明,而其序跋徒極稱揚。 顧不讀古書者之所為,要之優孟衣冠,不過追時習釣名利耳。 |
讀醫經與他書異。 若讀《傷寒論》,最當虛心平氣,就其至平至易處,研性命之理,使文義與治術吻合符契,而後博征諸載籍,多驗諸疾病,優柔厭飫,浸潤涵泳,真積力久,始足以應變無窮,此之謂善讀者矣。 世或有穿鑿拘泥,固執偏見者,有膚淺浮疏,自誇心得者,有徒騖論辨,而不察證治之要者,有專拘字訓,而不究微意之所在者,此皆不善讀之過也。 又有不學無術,臆測懸揣,以為得經旨,聞有不合己意者,概謂之後人摻入,妄刪改之,此所謂夏蟲疑冰,越犬吠雪者耳。 蓋據經以洞病理,此其常。 而亦有由驗病而悟經義者,不可不識焉。 ◆醫之所貴者,力學之外,又得名師益友。 日舉其所治之證與聖經之異同,合而講論,始知其妙。 此亦由驗病而悟經義之一端也。 |
嘗考諸家注釋,成聯攝順文直解,稍屬淺拘。 然創辟之功誠偉,能為來者所矜式。 方中行亦出新裁,非無發揮,然憑其私顛倒經﹝vicarious_menstruation﹞文實作之俑,喻嘉言略本中行,更益端緒,後人何以崇信之。 至柯韻伯學識頗高,最有所見,而猶多臆斷。 程郊倩間話俚語,失解經之體,至論理精密,殆非諸氏所及。 汪苓友處心平穩,疏通前注,雖未能脫陋習,固與專己守殘,相去懸隔。 張隱庵及令韶率由舊本,不敢錯易,蓋不蹈時趨者。 錢天來辨訂不遺餘力,然或失太鑿,亦不無膠柱。 《醫宗金鑒》匯纂之治,殊為有益,其刪章改句,無所不至,抑亦妄矣。 ◆多紀柳沜曰,古人注張子《傷寒論》者,既無順文釋義之弊,克辟守陋襲膠之說,旨義明瞭。 |
別開生面者,柯韻伯《來蘇集》是也。 割裂舊章以為類纂,雖不免妄改古書之責,錯綜有條,端緒井然,足以為臨局施治之便者,錢天來《溯源集》是也。 蓋二家之集,精則精矣,奈何博辯冗議,讀者不能驟窺其要焉。 在涇之書,其說多原于韻伯,其分治法佐天來,而變其例,更出新意以啟發之。 辭約理該,直截易了,雙珠一貫,斯供把玩,是亦活人之手段也。 |
二子說議論切當,為後學楷則,當與呂滄洲論歷代諸醫文並傳)。 讀書法務遵古人,古人之言既妥矣,固無須贅說。 而徒鬥博誇多,更生異見,右傅左會,喋喋費解,謂之無用之辯,吾不取也。 |
凡讀醫經遇訓義有確據,則舉其一二而足矣,不必取於繁冗也。 |
訓詁雖精,而其義不切於治術者,未為得也。 訓詁雖不精,而施之於疾病必有實效者,乃為得經旨矣。 |
凡立說者,非通貫全經,則不可謂之盡理蘊,非該盡萬理,則不可謂之得經旨,矧乃欲以變律常及拘于常而不通變者,皆善讀之過也。 講研軒岐長沙之經,抉擇歷代良師之著,以切臨病處藥之際,是吾家為學之方,亦即吾家為醫之訣,是以先君子搜羅天下醫書以貽子孫,其意一在後之人善讀而善用之焉已。 ◆此數條為後學開正路,一一書紳之語。 余嘗謂自古以來醫籍充棟,賢愚不等,偏見迂論者,不可勝數。 亦毋庸詳辨博考,只驗聖經賢傳緊要之書,揣摩精究,自然學術自進。 鎖末字句,置之不論,別風淮雨,何必一一查考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