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建中湯方: |
《內經》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臟之中。為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是以建中名焉。 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 《黃帝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矣! 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裏。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非與建中同體爾。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 《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
膠飴(君,一升)、甘草(臣,一兩,炙)、桂枝(佐,三兩,去皮)、芍藥(佐,六兩)、大棗(使,十二枚,擘)、生薑(使,三兩,切)。 |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建中湯: |
【D】 |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A、桂枝加黃芪湯主之;※※B、黃芪建中湯主之;※※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 |
【B】 |
虛勞裏急,諸不足:※※A、桂枝加黃芪湯主之;※※B、黃芪建中湯主之;※※C、兩者均可;※※D、兩者均不可。 |
【E】 |
虛勞虛煩﹝vacuity_vexation﹞不得眠治用:※※A、腎氣丸;※※B、薯蕷丸;※※C、桂枝加龍骨牡蠣湯;※※D、黃芪建中湯;※※E、酸棗仁湯。 |
【B】 |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治用:※※A、腎氣丸;※※B、薯蕷丸;※※C、桂枝加龍骨牡蠣湯;※※D、黃芪建中湯;※※E、酸棗仁湯。 |
【A】 |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heat_vexation﹞,咽乾口燥,用何方治療:※※A、小建中湯;※※B、白術散;※※C、人參湯;※※D、薯蕷丸;※※E、黃芪建中湯。 |
【B】 |
妊娠脾虛寒濕,脘腹時痛,嘔吐清涎,不欲飲食,胎動不安,用何方治療:※※A、小建中湯;※※B、白術散;※※C、人參湯;※※D、薯蕷丸;※※E、黃芪建中湯。 |
【E】 |
虛勞虛煩﹝vacuity_vexation﹞不得眠治用:※※A、腎氣丸;※※B、薯蕷丸;※※C、桂枝加龍骨牡蠣湯;※※D、黃芪建中湯;※※E、酸棗仁湯。 |
【B】 |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治用:※※A、腎氣丸;※※B、薯蕷丸;※※C、桂枝加龍骨牡蠣湯;※※D、黃芪建中湯;※※E、酸棗仁湯。 |
【D】 |
患者虛極羸瘦,腹滿﹝abdominal_fullness﹞納呆,不思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治選:※※A、薯蕷丸;※※B、黃芪建中湯;※※C、小建中湯;※※D、大黃蟅蟲丸;※※E、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A】 |
下列諸方,哪方中沒有人參:※※A、附子粳米湯;※※B、小柴胡湯;※※C、麥門冬湯;※※D、吳茱萸湯;※※E、大建中湯。 |
【D】 |
大建中湯證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是因為所致:※※A、燥屎;※※B、宿食;※※C、氣滯;※※D、寒氣沖逆;※※E、熱邪結聚。 |
【A】 |
下列諸方,哪方中沒有人參:※※A、附子粳米湯;※※B、小柴胡湯;※※C、麥門冬湯;※※D、吳茱萸湯;※※E、大建中湯。 |
【A】 |
下列諸方,哪方中沒有人參:※※A、附子粳米湯;※※B、小柴胡湯;※※C、麥門冬湯;※※D、吳茱萸湯;※※E、大建中湯。 |
【C】 |
治寒實內結的腹滿﹝abdominal_fullness﹞痛證,可用:※※A、大建中湯;※※B、厚樸七物湯;※※C、大黃附子湯;※※D、大承氣湯;※※E、附子粳米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