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陰病預後:

﹝Prognosis_Of_taiyin_Disease﹞

【學習要求】

瞭解太陰中風欲愈候、太陰陽複自癒證、太陰轉屬陽明證。

01、太陰中風欲愈候:

 ﹝Syndrome_of_taiyin_wind-stroke_disease_tending_to_be_cured﹞

【原文】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①而長者,為欲愈。﹝274﹞

【詞語解釋】

 ①、陽微陰澀:此處是指脈象,陰陽指脈之浮取沉取。陽微陰澀,即脈浮取微、沉取澀。

【原文析義】

本條論太陰中風欲愈的脈證特點。

 本證多是脾陽素虛,又感受了外邪,因脾主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脾陽與邪氣相搏,四肢氣血運行不暢,故四肢煩疼。

 此症較輕,經過適當治療或自身陽氣來複可轉愈,並可通過脈象測知,太陰外受風邪,應當脈浮,今浮取而微,說明邪氣漸輕,外邪將解;脈陰澀指沉取而澀,乃脾虛氣弱夾有濕邪,使脈行不暢之故,由澀轉長,標誌著正氣來複,邪去正複,因此說「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02、太陰陽複自癒候:

 ﹝Syndrome_of_taiyin_disease_with_yang-restoring_tending_to_recover_spontaneously﹞

【原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繋在太陰①;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②,腐穢③當去故也。﹝278﹞

【詞語解釋】

 ①、系在太陰:系,聯繫之意,即病屬太陰。

 ②、脾家實:實,此指正氣充實,即脾陽恢復之義。

 ③、腐穢:指腸中腐敗穢濁之物。

【原文析義】

本條論太陰病轉愈的臨床表現和機理。

第一句話闡明轉屬太陰的證候以及與太陽中風的區別。

 傷寒,脈浮而緩,雖似太陽中風脈象,但無發燒、頭痛、汗出等證,而是手足自溫,知非太陽病,而是屬於太陰病。因脾主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太陰為至陰,感受外邪之後,抗邪之力不足,故不發燒。

 陽虛不甚,脾陽尚能達於四末,故手足自溫,這也是與少陰病手足厥逆不同之處。

第二句話論述了太陰寒濕可能發黃的機理。

 太陰為濕土之臟,各種原因導致脾虛,運化失職,寒濕內阻,影響肝膽疏泄功能,使膽汁不循常道,溢於周身則發黃。

 但發黃一般均伴有小便不利、無汗或但頭汗出,若小便自利,則濕有出路,寒濕不能郁阻於內,故不能發黃。

第三句話是言太陰病向愈的表現及機理。

 病至七八日,驟然發生煩擾不安,乃正複祛邪,正邪劇爭的反映。

 繼而下利日十餘行,乃脾陽來複,正勝邪去,腐穢隨大便而出,是疾病向愈的佳兆,其後下利必自止。

 然而如何區別突然出現煩擾不安,伴下利日十餘行是病情加重還是向愈呢?

 如果病情加重,則下利不能自止,同時伴有手足不溫,神疲畏寒,苔膩不化等證。反之若伴手足溫和,食慾轉佳,精神慧爽,苔膩漸化,下利自止,則說明脾陽恢復,疾病向愈。

03、太陰轉屬陽明候:

 ﹝Syndrome_of_taiyin_disease_transforming_to_yangming_disease﹞

【原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繋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187﹞

【原文析義】

本條是論太陰轉出陽明的機轉和特徵。本條前半部分內容基本與278條同,只是末尾略異,故移至此處,以資鑒別。

 278條論太陰病至七八日,脾陽來複,下利自止,其病向愈;而本條則是陽複太過,轉屬陽明。

 太陰脾與陽明胃同屬中焦,同屬中土,但脾屬陰土主濕,胃屬陽土主躁,在生理情況下,二者陰陽協調,燥濕相濟,維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然而,在病理情況下,燥濕可以互化,寒熱可以演變,虛實可以轉換。

 本條即屬太陰虛寒之證,陽複太過,結果由濕化燥,由寒變熱,由虛轉實,由陰出陽,變成陽明病。

 轉為陽明病的主要標誌是「大便硬」,當然在此是舉一端而略其他,臨床上,可抓住關鍵證候,以此類推,一隅三反,方不至誤診誤治。凡轉為陽明病者,當按陽明病辯證論治。

【復習思考】

太陰病有哪些轉歸?為什麼?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