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掇篇二: |
蓖麻子之醫治效用: |
《本草綱目》曰: |
蓖麻子 |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
【主治】水癥,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則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則止。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尸疰惡氣,榨取油塗之。﹝《唐本》﹞ |
研敷瘡痍疥癩,塗手足心,催生。﹝大明﹞ |
治瘰癧﹝Scrofula﹞,取子炒熟,去皮,每臥時嚼服二三枚,漸加至十數枚,有效。﹝宗奭﹞ |
主偏風不遂,口眼喎斜,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針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經絡關竅,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時珍﹞ |
本草原料不外於蓖麻子油,有瀉下作用也明矣。然由上說觀之,則更兼有刺激誘導,殺蟲殺菌作用矣。 |
黑胡麻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胡麻: |
甘平,補肺氣,益腎氣,潤五藏,填精髓,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利大小腸,逐風濕氣,涼血解毒。生嚼敷小兒頭瘡,麻油滑胎,療瘡,熬膏多用之﹝涼血、止痛、生肌﹞。皮肉俱黑者,勝。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強壯性黏滑藥,兼有緩下解毒作用,外用之則有消炎治創之能力。 |
輕粉之醫治效用: |
本藥不外於格魯兒化水銀,故有殺蟲、殺菌、解凝、驅梅作用也明矣。 |
牛膝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牛膝: |
苦酸而平。…益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攣,陰痿失溺,久瘧下痢,傷中少氣。生用則散惡血,破癥結,心腹諸痛,淋痛尿血,經閉產難,喉痹齒痛,癰腫惡瘡,金瘡傷折﹝以上皆散惡血之功﹞。…然性下行滑竅,夢遺失精及因脾虛下陷,腿膝腫痛者禁用。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驅瘀血藥矣。 |
土茯苓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土茯苓: |
甘淡而平,為陽明﹝胃大腸﹞之主藥,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除,則筋骨利。利小便,止泄瀉,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瘰癧﹝Scrofula﹞瘡腫。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解凝性利尿藥矣。 |
水銀之醫治效用: |
本藥有殺蟲、殺菌、解凝、驅梅作用,無俟辨矣。 |
砒石及綠礬之醫治效用: |
砒石之主成分,為砒素、綠礬,不外於硫酸銅,宜就《藥物學》,可知其作用。 |
食鹽之醫治效用: |
宜參考《藥物學》。 |
梅肉之醫治效用: |
本藥之作用與烏梅大同小異,宜參考之。 |
龍葵之醫治效用: |
《本草綱目》曰: |
龍葵苗: |
【氣味】苦,微甘滑,無毒。 |
【主治】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唐本》﹞ |
治風,補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 |
消熱,散血。﹝時珍﹞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強壯性消炎藥矣。 |
甘汞及金硫黃之醫治效用: |
二者皆可據《藥物學》而知其效用,唯金硫黃,即五硫化安質母尼﹝Antimony﹞。砒素與之同屬,略與安質母尼﹝Antimony﹞之硫化物同效異質,不可不記。 |
反鼻霜之醫治效用: |
由余之經驗,本藥為興奮強壯性之溫藥,兼有鎮痛鎮痙,止瀉止血,排膿治創等諸作用,應用範圍頗廣。然本屬溫藥,有炎證助長性,於其外表,暫置之。內臟有急性炎證﹝有舌苔、發熱等候﹞必須禁用。 |
鼴鼠及鹿角霜之醫治效用: |
此二藥之治效,與反鼻霜雖大同,然其作用比較的緩弱,為小異耳。 |
雄黃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雄黃: |
辛溫有毒。…殺百毒,辟鬼魅,治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澼痢、泄瀉積聚。又能化血為水,燥濕,殺蟲,治勞疳、瘡疥、蛇傷。 |
本藥不外於硫化砒素,其作用與砒石雖無大異,然較彼則毒性稍微弱,為小異。而以上記之治效為主者,為其殺蟲、殺菌作用之歸結也。 |
爐甘石之醫治效用: |
《本草綱目》曰: |
爐甘石: |
【氣味】甘溫,無毒。 |
【主治】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與龍腦同點,去目中一切諸病。﹝時珍﹞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收斂性消炎藥矣。 |
浮石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浮石﹝一名海石﹞: |
鹹潤下,寒下火。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之痰熱,消癭瘤結核。為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消炎性利尿藥矣。 |
鐵砂之醫治效用: |
參考《藥物學》可知。 |
蕎麥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蕎麥: |
甘寒,降氣寬腸,治腸胃沉積,泄痢帶濁。…脾胃虛寒人,勿服。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冷性緩下藥矣。 |
青礞石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礞石: |
甘鹹,有毒,體重沉墜,色青入肝。製以硝石,則為平肝、下氣、治驚、利痰之聖藥。氣弱脾虛者禁服。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沉降性利水藥﹝由消化管﹞矣。 |
白芥子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白芥子: |
辛溫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開胃,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治咳嗽反胃,麻木腳氣,筋骨諸痛。久嗽肺虛者禁用。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刺激藥而兼有利尿作用者。 |
牽牛子之醫治效用: |
《本草備要》曰: |
牽牛: |
辛烈有毒,屬火善走,入肺經,瀉氣分之濕熱。…通下焦之鬱遏及大腸之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墜胎,治水腫喘滿,痃癖氣塊。濕熱在血分者及脾胃虛弱之人禁用。 |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峻下藥﹝主瀉水﹞兼有利尿作用者。 |
桃花之醫治效用: |
《本草綱目》曰: |
桃花: |
【氣味】苦平,無毒。 |
【主治】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本經》﹞ |
悅澤人面,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別錄》﹞ |
治心腹痛及禿瘡。﹝孟詵﹞ |
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研末,敷頭上肥瘡、手足瘍瘡。﹝時珍﹞ |
由上說及余之經驗觀之,則本藥為峻下劑﹝主以瀉水﹞明矣。 |
引用書目 |
張仲景著《傷寒論》 |
同上《金匱要略》 |
同上《玉函經》 |
葛洪著《肘後百一方》 |
張子和著《儒門事親》 |
吳有性著《瘟疫論》 |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
徐靈胎著《蘭臺軌範》 |
同上《醫學源流論》 |
汪昂著《本草備要》 |
陳言著《三因方》 |
陳實功著《外科正宗》 |
北山友松著《醫方口訣集》 |
吉益東洞著《醫斷》 |
同上《醫事惑問》 |
同上《類聚方》 |
同上《方極》 |
同上《方機》 |
同上《建殊錄》 |
同上《藥徵》 |
同上《輯光傷寒論》 |
同上《東洞遺稿》 |
同上《古書醫言》 |
同上《東洞家配劑抄》 |
松原閑齊著《松原家藏方》 |
永富獨嘯庵著《漫游雜記》 |
同上《黴瘡口訣》 |
同上《吐方考》 |
福島喜又著《芳翁醫談》 |
山脇東門著《東門隨筆》 |
同上《養壽院方極》 |
香月牛山著《牛山治套》 |
吉益南涯著《續醫斷》 |
同上《續建殊錄》 |
同上《成績錄》 |
同上《醫範》 |
同上《氣血水藥徵》 |
同上《觀證辨疑》 |
吉益羸齊著《六名解》 |
邨井大年著《續藥徵》 |
六角重任著《古方便覽》 |
和久田寅叔著《腹證奇覽》 |
原南陽著《叢桂亭醫事小言》 |
賀川子玄著《產論》 |
賀川玄迪著《產論翼》 |
有持桂里著《方輿輗》 |
中神琴溪著《生生堂醫談》 |
同上《生生堂治驗》 |
同上《生生堂雜話》 |
和田東郭著《蕉窗雜話》 |
同上《方意解》 |
同上《導水瑣言》 |
同上《百疢一貫》 |
龜井魯道戴著《病因備考》 |
華岡青州著《青州醫談》 |
同上《青州治談》 |
同上《青州治驗錄》 |
同上《瘍科瑣言》 |
同上《丸散便覽》 |
同上《瘍科方筌》 |
雨森宗真著《松蔭醫談》 |
片倉鶴陵著《產科發蒙》 |
同上《黴癘新書》 |
同上《靜儉堂治驗》 |
同上《青囊瑣談》 |
荻野元凱著《荻野家口訣》 |
同上《刺絡篇》 |
天羽友仙編《二神傳》 |
丹波元簡編《脈學輯要》 |
同上《傷寒論輯義》 |
同上《觀聚方要補》 |
丹波元堅著《傷寒論述義》 |
同上《金匱要略述義》 |
加古坎主水著《吐方撮要》附《黴瘡治方論》 |
平田篤胤編《醫宗仲景考》 |
山田正珍著《傷寒考》 |
同上《傷寒論集成》 |
擁鼻老人著《用方經權》 |
賀川子靜著《產科議要》 |
著者不明《餐英館治療雜話》 |
本間玄調著《瘍科秘錄》 |
同上《續瘍科秘錄》 |
中川成章著《證治摘要》 |
著者不明《饗庭家秘錄》﹝百方口訣外傳﹞ |
山邊篤雅著《產育論》 |
三浦貞固著《痘疹救逆方》 |
大倉著《麻疹一哈》 |
尾臺榕堂著《類聚方廣義》 |
同上《方伎雜志》 |
同上《榕堂翁療難指示前錄》 |
同上《榕堂翁療難指示後錄》 |
同上《霍亂治略》 |
同上《醫餘》 |
著者不明《自準亭處劑錄》 |
淺田宗伯著《傷寒辨要》 |
同上《雜病辨要》 |
同上《傷寒雜病辨證》 |
同上《勿誤藥室方函口訣》 |
同上《治瘟編》 |
同上《醫學智環》 |
同上《後芻言》 |
同上《橘窗書影》 |
同上《栗園雜纂》 |
桑田立齊著《愛育茶談》 |
今村亮著《三病考》 |
著者不明《杏壇漫錄》 |
羽佐間芝瓢著《老婆新書》 |
著者不明《柏木流眼療秘傳書》 |
博濟病院編纂《博濟堂腳氣提要》 |
和漢醫學講習所輯錄《溫知醫談》 |
藤田謙造著《溫知堂雜著》 |
齊藤貴編《德本翁遺方》 |
小松帶刀編《德本遺稿》 |
同上《德本傳》 |
和田啟十郎著《醫界之鐵椎》 |
小泉榮次郎編《和漢藥物考》 |
同上《黑燒之研究》 |
月野七五郎、一色直太郎合著《和漢藥物學》 |
森島庫太著《藥物學》 |
桂秀馬著《外科總論》 |
此外書籍猶多,與本書無重大關係者,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