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腑證-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傷寒中風,一傳陽明之腑,腑熱薰蒸,開其皮毛,則見大汗。汗愈泄而土愈燥,表病則以汗解,而腑病則以汗增。

 疫邪固澀,汗出頗難,而小兒表密,更無自汗表解之理。雖傳胃腑,而表證自在,此與傷寒中風之腑證不同,即與大人溫疫之腑證亦殊。

 然有汗無汗之間,長幼自別,而潮熱澹語,腹痛便結之條,亦不得迥相懸隔。蓋汗亡而土燥,與無汗而火鬱,皆成腑病,殊途同歸,無有二也。

腑陽旺而臟陰虧,營熱內蒸,不得外發,此疹家殞命之原。相其輕重,瀉以承氣三湯,而加養陰涼血之味,臟陰續複,經熱不能內陷,自然外發矣。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三錢,生﹞、甘草﹝一錢,生﹞、芒硝﹝一錢﹞芍藥﹝二錢﹞、生地﹝三錢﹞;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溫服。

 治疹病陽明腑證,煩熱譫語便秘者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二錢﹞、厚樸﹝二錢,炒﹞、枳實﹝二錢,炒﹞、芍藥﹝二錢﹞、生地﹝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疹病煩熱譫語,痛滿便秘者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四錢﹞、芒硝﹝二錢﹞、厚樸﹝二錢﹞、枳實﹝二錢﹞、芍藥﹝二錢﹞、生地﹝四錢﹞;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溫服。

 治疹病煩熱譫語,痛滿便秘而燥者

 一錢:其下原衍「生」,據蜀本、集成本刪。

 治疹病……便秘者:原脫,據蜀本、集成本及前後文例補。

 治疹病……便秘者:原脫,據蜀本、集成本及前後文例補。

 治疹病……而燥者:原脫,據蜀本、集成本及前後文例補。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