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寒證-吳茱萸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Euodiae_Decoction﹞

【原文】

乾嘔流涎症﹝sialorrhea﹞,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原文析義】

乾嘔流涎症﹝sialorrhea﹞,謂或乾嘔,或流涎症﹝sialorrhea﹞。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則乾嘔;肝寒犯胃,胃寒飲停,泛溢於口,則吐清稀涎沫。肝經與督脈會於巔頂,陰寒循經上擾,故見頭痛以巔頂為甚。此證為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所致,故用吳茱萸湯暖肝溫胃降濁。

《傷寒論》吳茱萸湯有三條,分載於三篇。

 一為陽明病「食穀欲嘔」﹝243﹞,

 一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309﹞,

 一為本條「乾嘔流涎症﹝sialorrhea﹞,頭痛」﹝378﹞。

 首條意在說明嘔吐有虛寒、實熱之分,次條意在胃寒氣逆與脾腎陽衰死證相鑒別,本條則為肝寒犯胃,胃寒氣逆。

 三條雖敘證不盡相同,但陰寒內盛,濁陰上逆的病機卻一致,故可異病同治,均用吳茱萸湯溫胃散寒降濁。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本證於胃寒氣逆的同時,有肝經寒盛的表現,其辨證要點是頭痛,嘔吐或乾嘔,或頭痛,或流涎症﹝sialorrhea﹞,或少腹冷痛,或腹滿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細、弦等。

【病機﹝pathogenesis﹞】:肝寒犯胃,濁陰上逆。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暖肝溫胃降濁。方用吳茱萸湯。

【湯證辨析】:嘔吐頭痛,三陽病皆可見之。太陽病頭痛嘔吐,當伴發燒惡寒、脈浮等;陽明頭痛嘔吐多伴大便秘結﹝obstipation﹞、心煩、尿赤、舌紅苔黃燥等;少陽頭痛,應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脈弦細等。本證以嘔吐或流涎症﹝sialorrhea﹞為主症,頭痛在巔頂為特點,舌脈也與上述諸證迥異,故不難區別。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B】

患者席某,男,70歲。腰膝酸軟,小腹疼痛,畏寒喜暖,得溫痛減,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選用:

  A、理中丸;  B、暖肝煎;  C、吳茱萸湯;  D、小建中湯;  E、金匱腎氣丸。

【B】

患者郤某,乾嘔呃逆,飯後食停胃脘不得下,小便正常,舌苔白滑。治宜選用:

  A、吳茱萸湯;  B、小半夏湯;  C、橘皮竹茹湯;  D、丁香柿蒂湯;  E、旋覆代赭湯。

【E】

患者曾某,女,53歲。症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沉弦。治宜選用:

  A、旋覆代赭湯;  B、參苓白術散;  C、理中丸;  D、吳茱萸湯;  E、厚樸溫中湯。

【B】

患者鈕某,食慾不振,脘腹冷痛,口水較多,時欲嘔吐,大便溏稀,口不渴,舌苔白,脈沉遲。治宜選用:

  A、溫脾湯;  B、理中丸;  C、吳茱萸湯;  D、大建中湯;  E、桂枝人參湯。﹝中醫,傷寒學﹞

【B】

患者龔某,腹中時痛,喜溫喜按,面色無華,心悸不寧,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治宜選用:

  A、大建中湯;  B、小建中湯;  C、吳茱萸湯;  D、理中湯;  E、溫脾湯。

【A】

組成藥物不含生薑、大棗的方劑是:

  A、理中湯;  B、桂枝湯;  C、吳茱萸湯;  D、炙甘草湯;  E、黃芪桂枝五物湯。

【B】

脾胃虛寒型嘔吐,嘔吐清水不止宜選用:

  A、小半夏加茯苓湯;  B、理中湯加吳茱萸;  C、旋覆代赭湯;  D、香砂六君子湯;  E、吳茱萸湯。

【C】

鄧某,男性,48歲。小便量少或無尿3天,頭暈體倦,嘔吐清水,納呆食少,腰膝冷痛,煩躁不安,甚至神昏不清。宜選方:

  A、《金匱》腎氣丸;  B、《濟生》腎氣丸;  C、附子理中湯合吳茱萸湯;  D、旋覆代赭湯;  E、麻黃附子細辛湯。

【C】

巔頂痛,乾嘔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脈弦,治療最佳方劑為:

  A、川芎茶調散;  B、羌活勝濕湯;  C、吳茱萸湯;  D、半夏白術天麻湯;  E、苓桂術甘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