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 第二卷 脈法 |
《十二臟相使論》至《宣明五氣》論臟象,《經脈別論》以下論脈法。 |
脈法-《臟氣法時論》 |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
《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 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五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 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藥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此之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E】 |
鄭聲的病機是: A、宗氣大虛; B、心氣虛弱; C、神氣不足; D、痰擾神明; E、臟氣衰微,心神散亂。 |
【B】 |
疾脈的主病是: A、陽盛實熱; B、陽極陰竭; C、臟氣衰; D、陰盛氣結; E、陰虛陽亢。 |
【E】 |
以下項目中不屬于代脈所主病者為: A、風證; B、痛證; C、臟氣衰微; D、七情驚恐; E、宿食停滯。 |
【A】 |
如下哪項是痰飲病發病的內在病理基礎: A、中陽素虛,臟氣不足; B、氣陰兩虛,痰濁內阻; C、肝腎陰虛,水不涵木; D、胸陽不振,寒凝結脈; E、肝氣鬱結,不主疏泄。 |
【B】 |
《諸病源候論·冷氣候》「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說明氣的: A、推動作用; B、溫煦作用; C、防禦作用; D、固攝作用; E、氣化作用。 |
【E】 |
小兒的病理特點是: A、脾常不足; B、肝常有餘; C、稚陽未充、稚陰未長; D、易虛易實; E、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
【B】 |
小兒「稚陰稚陽「學說,是指其生理狀態為: A、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B、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C、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D、臟氣清靈,易趨健康; E、脾常不足,肝常有餘。 |
【E】 |
小兒患病後易趨康復的主要原因是: A、心常有餘; B、肝常有餘; C、稚陰稚陽; D、臟腑已成; E、臟氣清靈。 |
【B】 |
以下哪項不是代脈所主病證: A、臟氣衰微; B、痰濁; C、疼痛; D、驚恐; E、跌僕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