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厥陰方總論: |
太陰以理中丸為主,厥陰以烏梅丸為主。 丸者,緩也。 太陰之緩,所以和脾胃之氣;厥陰之緩,所以制相火﹝ministerial_fire﹞之逆也。 觀所主諸方,治手足厥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脈微欲絕,而不用薑、附;下利﹝diarrhea﹞、脈沉結,而用黃柏;心動悸﹝Severe_Palpitation﹞、脈代結,而用生地、麥冬。 總因肝有相火﹝ministerial_fire﹞,當瀉無補,與腎中虛陽之發,當補當溫者不同耳。 夫三陰皆有本經之熱:太陰之熱,脾家實而行胃脘之陽也;少陰之熱,腎陰虛而元陽發越也;厥陰之熱,肝膽熱而拂鬱之火內熱也。 |
舉世誤於傳經熱邪之說,遇三陰熱症,漫無主張。 見發熱﹝Fever﹞脈沉者,斷為陽症,見陰脈而不治,中風﹝stroke﹞下利者﹝diarrhea﹞,妄呼為漏底傷寒。 不明仲景之論,因不敢用仲景之方,非不學無術乎? |
烏梅丸:烏梅、乾薑、桂枝、附子、蜀椒、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細辛。 |
六經惟厥陰最為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ministerial_fire﹞,以其具合晦朔之理。 陰之初盡,即陽之初出,所以一陽為紀,一陰為獨,則厥陰病﹝jueyin_disease﹞熱,是少陽之相火﹝ministerial_fire﹞使然也。 火旺則水虧,故消渴﹝consumptive_thirst﹞;氣有餘便是火,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木甚則克土,故饑不欲食﹝hunger_without_appetite﹞,是為風化;饑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則出,故吐蛔﹝vomiting_ascaris﹞。 此厥陰之火症,非厥陰之傷寒也。 《內經》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 是厥陰之治法也。 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涼為君,獨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陰主肝而屬木。 《洪範》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以酸瀉之,以酸收之。」 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佐黃連瀉心而除痞,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也。 肝欲散,細辛、乾薑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 寒熱﹝cold_and_heat﹞並用,五味兼收,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 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 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症之法,叔和編于吐蛔﹝vomiting_ascaris﹞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 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只吐蛔﹝vomiting_ascaris﹞一症耶? 蛔為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寒熱﹝cold_and_heat﹞互用以治之。 且胸中煩而吐蛔﹝vomiting_ascaris﹞,則連、柏是寒因熱用。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殺蟲之方,無更出其上者。 久利則虛,調其寒熱﹝cold_and_heat﹞,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愚按:厥利發熱﹝Fever﹞諸症,諸條不立方治,當知治法不出此方矣! |
當歸四逆湯:桂枝、芍藥、當歸、細辛、通草、生薑、大棗。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前方:加吳茱萸生薑、酒。 |
此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 厥陰居兩陰之交盡,名曰陰之絕陽。 外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脈微欲絕。 然相火﹝ministerial_fire﹞居於厥陰之臟,臟氣實熱,則寒邪﹝cold_pathogen﹞不能侵,只外傷於經,而內不傷臟,故先厥者,後必發熱﹝Fever﹞。 凡傷寒初起,內無寒症,而外寒極盛者,但當溫散其表,勿遽溫補其表。 此方用桂枝湯以解外,而以當歸為君者,因厥陰主肝為血室也。 肝苦急,甘以緩之,故倍加大棗,猶小建中加飴糖法。 肝欲散,當以辛散之。 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於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 不用生薑,不取其橫散也。 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竅而通關節,用以開厥陰之闔,而行氣於肝。 夫陰寒如此,而仍用芍藥者,須防相火﹝ministerial_fire﹞之為患也。 是方桂枝得歸、芍,生血于營;細辛同通草,行氣于衛;甘草得棗,氣血以和。 且緩中以調肝,則營氣得至手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氣行四末,而手足自溫。 不須參、術之補,不用薑、桂之燥,此厥陰之四逆﹝counterflow_cold_of_the_limbs﹞,與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發散為陽之理也。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其相火﹝ministerial_fire﹞亦不足。 加吳萸之辛熱,直達厥陰之臟;生薑之辛散,淫氣於筋;清酒以溫經絡,筋脈不沮弛。 則氣血如故,而四肢自溫,脈息自至矣! 此又治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劑也,冷結膀胱而少腹滿﹝lesser-abdominal_fullness﹞痛,手足厥冷者﹝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宜之。 |
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生薑、生薑、大棗、飴糖。 |
厥陰為闔,外傷於寒,肝氣不舒,熱鬱於下,致傷中氣,故制此方以主之。 凡六經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未解者,皆用桂枝湯解外。 如太陽誤下,而陽邪下陷于太陰者,桂枝湯倍加芍藥,以瀉木邪之干脾也。 此肝火上逼於心脾,于桂枝加芍藥湯中更加飴糖,取酸苦以平肝臟之火,辛甘以調脾家之急,又資其穀氣以和中也。 此方安內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 外症未除,尚資薑、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稱曰小。 所謂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 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是厥陰之氣逆﹝reversed_flow_of_qi﹞上衝於心也。 比心中疼熱者稍輕,而有虛實之別。 疼而熱者為實,當用苦寒以瀉心火;悸而煩者為虛,當用甘溫以保心氣。 是建腹中之宮城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是厥陰之逆氣上侵脾胃也。 比饑不欲食﹝hunger_without_appetite﹞,食則吐蛔者﹝vomiting_ascaris﹞為更重,而有形氣之別。 食即吐蛔﹝vomiting_ascaris﹞為有形,當用酸苦以安蛔;腹中急痛為無形,當用辛寒以止痛。 是建腹中之都會也。 世不明厥陰之為病,便不知仲景所以制建中之理;不知膽藏肝內,則不明仲景先裏後表之法。 蓋寒雖外來,而熱從中發。 必先開厥陰之闔,始得轉少陰之樞;先平厥陰陰脈之弦,始得通少陽陽脈之澀。 此腹中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繼用小柴胡湯之理也。 凡腹痛﹝Abdominal_pain﹞而用芍藥者,因相火﹝ministerial_fire﹞為患。 若因於虛寒者,大非所宜,故有建中、理中之別。 或問:腹痛﹝Abdominal_pain﹞既與小建中溫之,更用小柴胡涼之,先熱後寒,仲景亦姑試之乎? 曰:不瘥者,但未愈,非更甚也。 先之以建中,是解肌而發表,止痛在芍藥;繼之以柴胡,是補中以逐邪,止痛在人參。 按柴胡加減法,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其功倍於建中。 可知陽脈仍澀,故用人參以助桂枝;陰脈仍弦,故用柴胡以助芍藥。 若一服建中而即瘥,則不必人參之補,亦不須柴胡之散矣! |
茯苓甘草湯:桂枝、生薑、茯苓、甘草。 |
此厥陰傷寒發散內邪之汗劑。 凡傷寒厥而心下悸者﹝epigastric_throb﹞,宜先治水,後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藥為裏症用,故雖重用薑、桂,而以裏藥名方耳。 厥陰傷寒,先熱者後必厥,先熱時必消渴﹝consumptive_thirst﹞。 今厥而心下悸﹝epigastric_throb﹞,是下利﹝diarrhea﹞之源,斯時不熱不渴可知矣! 因消渴﹝consumptive_thirst﹞時飲水多,心下之水氣﹝edema﹞不能入心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epigastric_throb﹞。 肺為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edema﹞不行。 茯苓為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 然得豬苓、澤瀉,則行西方收降之令,下輸膀胱而為溺。 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edema﹞通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則外走肌表而為汗矣! 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
凡厥陰之渴在未汗時,太陽之渴在發汗後。 如傷寒心悸﹝palpitations﹞,汗出而渴者,是水氣﹝edema﹞不行,而津液又不足,須小發汗以散水氣﹝edema﹞,故用五苓。 傷寒心悸﹝palpitations﹞、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可用此方大發其汗。 五苓因小發汗故少佐桂枝,不用生薑用白術者,恐漬水入脾也。 此用薑、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藥、大棗,是大發其汗。 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 厥陰厥而不利,與見厥復利者,因熱少而不能消水,水漬入胃,故仲景言其症而未及治法。 與本方汗之則利自止,是下者舉之之義也。 本方為汗家峻劑,與麻黃湯義異,而奏捷則同。 因水氣﹝edema﹞在心下而不在皮毛,故不用麻黃;悸而不喘﹝asthma﹞,故不用杏仁;且外不熱而內不渴,故不用小青龍。 仲景化水發汗之劑,不同如此。 |
按傷寒汗出而渴,是傷寒、溫病﹝warm_disease﹞分歧處,大宜著眼。 要知不惡寒反惡熱者,即是溫病﹝warm_disease﹞;有水氣﹝edema﹞而心下悸﹝epigastric_throb﹞,尚是傷寒。 若無水氣﹝edema﹞,則五苓燥熱,即溫病﹝warm_disease﹞發火之藥矣! |
炙甘草湯:炙生薑、人參、阿膠、麻仁、桂枝、麥冬、生薑、大棗、清酒、生地。 |
厥陰傷寒,則相火﹝ministerial_fire﹞內鬱,肝氣不舒,血室乾涸,以致營氣不調,脈道澀滯而見代結之象。 如程郊倩所云:「此結者不能前而代替,非陰盛也。」 凡厥陰病﹝jueyin_disease﹞,則氣上衝心,故心動悸﹝Severe_Palpitation﹞。 此悸動因於脈代結,而手足不厥,非水氣﹝edema﹞為患矣! 不得甘寒多液之品以滋陰而和陽,則肝火不息,而心血不生。 心不安其位,則悸動不止;脈不復其常,則代結何以調? 故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滋陰之一路也。 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載藥入心,補離中之虛以安神明耳。 然大寒之劑,無以奉發陳、蕃秀之機,必須人參、桂枝,佐麥冬以通脈,薑、棗佐甘草以和營,膠、麻佐地黃以補血,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麥冬,得酒力而更優也。 |
燒裩散: |
男女交媾﹝copulation﹞而病傳焉,奇病也。 其授者始因傷寒,而實種於欲火,其受者因於欲火,而實發于陰虛,此陰陽易﹝yin-yang_transmission﹞之病所由來也。 無惡寒﹝aversion_to_cold﹞、發熱﹝Fever﹞之表,無胃實自利﹝spontaneous_diarrhea﹞之症。 此因兩精相搏,而當時即發,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者不同。 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而熱上衝胸;氣少不得運,故頭重﹝heaviness_of_head﹞不舉,身體皆重;邪中于陰,故陰中拘攣﹝hypertonicity﹞;衝任脈傷,故少腹裏急;精神散亂,故目中生花;動搖筋骨,故膝脛拘急﹝hypertonicity﹞;病由於腎,毒侵水道,故小便不利﹝Dysuria﹞。 諒非金石所能愈,仍須陰陽感召之理以致之。 襠者,男女陰陽之衛。 衛乎外者,自能清乎內。 感於無形者,治之以有形。 取其隱內,燒而服之,形氣相感,小便即利。 陰頭微腫,濁陰走下竅而清陽出上竅,欲火平而諸症自息矣! 男服女,女服男,然更宜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治之。 →【裩﹝衤昆﹞:音,ㄎㄨㄣ。古代稱褲子:褌襠。ex:燒裩散=燒禈散】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