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兼變證-太陰發黃證: ﹝Taiyin_disease_with_jaundice﹞ |
【原文】 |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259﹞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太陰寒濕發黃的證治。 傷寒過汗,損傷脾陽,使之運化失職,寒濕內停;或素有寒濕內停,雖發汗而寒濕不去,以致寒濕中阻,進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使膽汁不循常道,溢於周身,而致身目為黃,特點是黃色晦暗無澤,同時伴有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證。 治療「於寒濕中求之」,即溫中散寒除濕退黃之意,方藥原文雖未提及,但根據治療大法,後世多用茵陳術附湯,茵陳五苓散治之。 因本證屬太陰脾虛,寒濕中阻,故禁用下法,否則必更傷脾胃,加重病情。 |
【辨證提要】 |
【辨證要點】: 太陰發黃的特點是:身目為黃,黃色晦暗無澤,伴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緩。 |
【病機﹝pathogenesis﹞】: 脾胃陽虛,運化失職,寒濕中阻,膽汁不循常道,溢於周身。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 溫中健脾,散寒除濕。方用茵陳術附湯等。 |
【湯證辨析】: 發黃有陽黃與陰黃之別。 陽黃多由濕熱內鬱,薰蒸肝膽所致,其證黃色鮮明如桔子色,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熱心煩,口渴欲飲,大便秘結﹝obstipation﹞或不暢,小便黃赤不利,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陰黃多由寒濕中阻或脾虛內生寒濕,以致寒濕內停,進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所致,其證黃色晦暗無澤,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治療上陽黃應清熱利濕退黃,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等;陰黃應濕中祛寒,除濕退黃,用茵陳術附湯等。 |
【復習思考】 |
01、太陰腹痛﹝celialgia﹞證應如何辯證治療? |
【辨證思路】: 02、太陰發黃的機理如何?陰黃與陽黃應怎樣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