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熱證:

﹝Blood-heat_syndrome﹞

【學習要求】

瞭解血熱證。

 血熱證-衄血證:

﹝Hemorrhagic_diathesis﹞

【原文】

脈浮發燒,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227﹞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202﹞

【原文析義】

此二條論述陽明熱在氣分與熱在血分的衄血證。

227條論陽明病熱在氣分的衄血證。足陽明胃之經脈,起於鼻旁,環口,循於面部。脈浮,發燒,口乾鼻燥,說明陽明經中有熱。邪只在經而未入腑,胃氣尚和,故能食。邪熱盛于陽明之經,不得外越,熱迫血妄行,血隨經上逆,而為鼻衄。由於邪熱可隨衄血而得以外泄,故衄血亦有自癒之機。正如《醫宗金鑒》所說:「陽明病脈浮發燒,口乾鼻燥,熱在經也。若其人能食,則為胃和,胃和則邪當還表作解也。然還表作解,不解于衛,則解于營。汗出而解者,從衛解也;衄血而解者,從營解也。今既能食衄血,則知欲從營解也。」

202條論述陽明病熱在血分的衄血證。陽明病,熱在氣分,必口渴引飲。今口燥欲飲,但僅以水含漱,卻不咽下,則知熱不在氣分而在血分。因為血屬陰,其性濡潤,血被熱蒸,榮氣上潮,故口雖燥而不欲飲水。熱在血分,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必致衄血,甚則可致吐血,便血。

在此條中,仲景指出「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熱在血分的重要標誌,此觀點為後世醫家所認同。如吳鞠通《溫病條辨》就有:「太陰溫病,舌絳而乾,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榮中也」的論斷。既然熱在陽明血分,故治宜涼血清熱,降火止血,可選用犀角地黃湯之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