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Poria_Sini_Decoction﹞ |
【原文】 |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
茯苓四逆湯方: |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述了汗下後陰陽兩虛煩躁的證治。汗下之法本為祛邪而設,但若使用不當,常可損人正氣。 如發汗太過,外虛其陽氣;攻下太過,或不當下而下,內耗其陰液。 今先汗不解,轉而用下,必致陰陽兩傷,反增煩躁,病未痊癒,故曰「病仍不解」,非指表證仍在,而是病轉少陰。 太陽與少陰相表裏,太陽誤治,損傷陰陽之氣,使病傳少陰,少陰為心腎水火之臟,陰陽兩傷,使水火失濟,則心神不安而煩躁不寧,為本證之突出表現。 本條敘證極簡,從用茯苓四逆湯為治推測,證為陰陽兩虛,而以陽虛為主,除見煩躁外,還當見脈細微、肢厥、惡寒等症。 故治宜茯苓四逆湯回陽益陰。 |
茯苓四逆湯:由四逆湯加人參、茯苓組成。 方中四逆湯回陽救逆,以固腎本;人參壯元氣、補五臟、安精神、益氣生津。 人參配四逆湯,于回陽之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之中有助陽之功。 茯苓重用至四兩,取其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滲利水濕之功,助薑附溫陽利水以消陰翳,合人參壯元氣、安精神以止煩躁;諸藥合用,共奏回陽益陰兼伐水邪之功。 |
【辨證提要】 |
【辨證要點】:煩躁,肢厥,脈微細。 |
【病機﹝pathogenesis﹞】:少陰陽虛,陰液不繼。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回陽益陰。方用茯苓四逆湯。 |
【醫案選釋】 |
案1:陰寒內盛,虛陽上越 |
段XX,素體衰弱,形體消瘦,患病一年餘,久治不癒。證見兩目欲脫,煩躁欲死,以頭沖牆,高聲呼煩。家屬訴初起微煩頭痛,屢經診治,因其煩燥,均用寒涼清熱之劑,多劑無效,病反增劇。面色青黑。精神極憊,氣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涼,四肢厥逆,脈沉細欲絕。擬方如下:茯苓﹝一兩﹞、高麗參﹝一兩,炮﹞、附子﹝一兩,炮﹞、乾薑﹝一兩﹞、甘草﹝一兩﹞。急煎服之。服後煩躁自止,後減其量,繼服十餘劑而癒。﹝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
【辨治思路】:本案以煩躁欲死為突出表現而來就診,伴見形體消瘦、面色青黑,氣喘不足以息等,結合病史,患病年餘,素體衰弱,初起見微煩頭痛,知為陰寒內盛,虛陽上越所為,醫因煩躁,辨為熱證而屢用寒涼,以寒治寒,陽氣更傷,故服後不但無效,而反增劇。致陽虛陰寒內盛,虛陽上越,則煩躁日劇。腎陽虛衰,無以納氣,故見氣喘不足以息。陽虛不固,急汗如油而涼。一則陽虛久久不復,無以化生陰液,再則汗多致陰液損傷,皆可致陰液不繼,陽無所依,從而使諸證加劇,形成惡性循環,此證機均與茯苓四逆湯證合拍,故進藥一劑,煩躁即止,減量續服而收全功。 |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
根據本方回陽益陰之功,現常用於治療各種心力衰竭﹝Cardiac_failure,CF﹞、心肌梗死﹝myocardial_infarction﹞、心律失常﹝arrhythmia﹞、急慢性腸炎、大汗等見陽虛而陰液不繼者。 |
本方有一定的強心及抗休克作用。 |
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