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少曰損,多曰至。)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一作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平者,適得其常之謂。離經,離其常經也。奪精,精氣已奪也。死者,言其必至於死。命絕,則其生氣已絕,僅存脈之動而已,亦隨息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心肺為上,腎肝為下。)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
(按於收二字,滑氏雲疑作「脈之」是也。《靈•九針篇》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肌,肝主筋,腎主骨。皮聚者,枯而縮也。五臟肺居最上,腎居最下,由肺以至腎,此所謂從上下也。反此謂至脈之病,則由腎以至肺,所謂從下上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以斷至損脈之死期也。蓋損即為遲,遲屬寒,故先中於表。至即為數,數為熱,故先中於裏。相傳既久,至內外表裏俱病,則不復可治矣。)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肺主氣,故益其氣。營衛者,血之所充。飲食寒溫,肌肉之所由生。緩中者,即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義。精者,腎之所藏。蓋病在何臟,則各隨其所在而治之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其病。
(適得病,即上文離經之義,言僅為有病之脈也。)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前指寸,後指尺。前大後小,病氣在陽,故頭痛、目眩。前小後大,病氣在陰,故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病欲甚,即奪精之義,言其病將深也。)
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
(洪大為陽邪外越,故煩滿。沉細為陰邪內陷,故腹痛。滑為血實,故為熱。濇為傷濕,故中霧露,此又於一息四至之病,分別言之,亦舉此為例言,仍當取所現脈象以別其病,欲令讀者推展其義也。)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
(困者,近於死也。沉細屬陰,故加於夜。浮大屬陽,故加於晝。大,即浮大。小,即沉細。若不大不小,則晝夜不至於有加,故可治。有大小,則曆晝夜而病益進,為難治也。不大不小,即《靈•禁服篇》所謂「若引繩大小齊等」之義,若更參差不倫,則難治矣。)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死脈,即命絕之謂。)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言雖能行步,久當不起於床也。血氣不足,明所以得損脈之故。)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無魂,言魂氣已離也。行屍,言其人生道已絕,如屍之行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吐則氣逆於上,故脈亦從而上,則下部之無脈,乃因吐而然,非真離其根也。若不吐而無脈,則脈為真無,而非氣逆之故矣,故曰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