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①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與《厥論》相併。』 |
黃帝問曰:『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 |
岐伯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①。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②。肝移寒于心,狂,隔中③。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④。肺移寒于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⑤。 |
①肝藏血,然寒入則陽氣不散,陽氣不散則血聚氣澀,故為癰腫,又為少氣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腎移寒于脾。」 元起注云:「腎傷于寒而傳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癰也,血傷氣少,故曰少氣。」《甲乙經》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誤本遂解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
②脾藏主肉,肝藏主筋,肉溫則筋舒,肉冷則筋急,故筋攣也。肉寒則衛氣結聚,故為癰腫。 |
③心為陽藏,神處其中,寒薄之則神亂離,故狂也。陽氣與寒相薄,故隔塞而中不通也。 |
④心為陽藏,反受諸寒,寒氣不消,乃移于肺,寒隨心火內鑠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然肺藏消鑠,氣無所持,故令飲一而溲二也,金火相賊,故死不能治。 |
⑤肺藏氣,腎主水,夫肺寒入腎,腎氣有餘,腎氣有餘,則上奔于肺,故云湧水也。大腸為肺之府,然肺腎俱為寒薄,上下皆無所之,故水氣客于大腸也。腎受凝寒不能化液,大腸積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則腸鳴而濯濯有聲,如囊裹漿而為水病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
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①。肝移熱于心,則死②。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③。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痓④。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⑤。 |
①肝藏血又主驚,故熱薄之則驚而鼻中血出。 |
②兩陽和合,火木相燔,故肝熱入心則當死也。 《陰陽別論》曰:『肝之心謂之生陽,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新校正》云:『按《陰陽別論》之文義與此殊,王氏不當引彼誤文附會此義。』 |
③心肺兩閒中有斜鬲膜,鬲膜下際內連于橫鬲膜,故心熱入肺,久久傳化,內為鬲熱,消渴而多飲也。 |
④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皆熱,髓不內充,故骨痓,強而不舉,筋柔緩而無力也。 |
⑤脾土制水,腎反移熱以與之,是脾土不能制水而受病,故久久傳為虛損也。腸澼死者,腎主下焦象水而冷,今乃移熱,是精氣內消,下焦無主以守持,故腸澼除而氣不禁止。 |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①。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麋②。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沈③。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㑊④。胃移熱于膽,亦曰食㑊⑤。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⑥。傳為衄、衊、瞑目⑦。故得之氣厥也⑧。 →【虙:音ㄈㄨˊ,與伏通;㑊﹝亻亦﹞:音亦,懈惰也。】 |
①膀胱為津液之府。胞為受納之司。故熱入膀胱,胞中外熱,陰絡內溢,故不得小便而溺血也。 《正理論》曰:『熱在下焦則溺血。』此之謂也。 |
②小腸脈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故受熱以下,令腸隔塞而不便,上則口生瘡而麋爛也。麋,謂爛也。 |
③小腸熱已移入大腸,兩熱相薄則血溢而為虙瘕也。血澀不利,則月事沈滯而不行,故云為虙瘕,為沈也。虙與伏同,瘕一為疝,傳瀉誤也。 |
④胃為水榖之海,其氣外養肌肉,熱消水榖,又鑠肌肉,故善食而瘦入也。食㑊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㑊,易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瘦入也。」殊為無義,不若《甲乙經》作「又」讀連下文。 →【㑊﹝亻亦﹞:音亦,懈惰也。】 |
⑤義同上。 |
⑥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淵也。頞,謂鼻頞也,足太陽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足陽明脈起于鼻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脈,今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于頞中,故鼻頞辛也。辛,謂酸痛。 |
⑦以足陽明脈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脈,故耳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則衄出、汗血也。衊,謂汗血也。血出甚,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養于目,故目瞑瞑暗也。 |
⑧厥者,氣逆也,皆由氣逆而得之。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