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
《傷寒論》有噦無呃。 按:《靈樞•治噦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無息,疾迎引之,立已。 大驚之,亦已。 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 方書:以乾嘔與噦,妄擬咳逆。 夫咳逆者,以咳嗽氣逆立名。 呃者,胃氣不和,上衝作聲,聽聲命名,故曰呃逆。 呃逆之症,若身發寒熱,嘔逆作呃,此表邪傳少陽也。 若見左脈浮緊,身熱無汗,羌活柴胡湯主之。 若有汗,脈數,小柴胡合清膽湯。 若內熱口渴,呃聲作止,時時汗出,唇焦便結,右脈沉數,此陽明裏熱上衝也,乾葛竹茹湯,竹茹清胃湯。 若裏熱便閉,六脈數大者,用瀉心湯,涼膈散。 有下症者,承氣湯。 若胃熱兼虛者,人參橘皮竹茹湯。 若中脘多痰,右脈滑大者,二陳竹茹加枳桔。 有痰有火,脈沉而數者,梔連二陳湯加葛根、竹茹,或導痰湯下之。 若食滯中焦,氣口脈滑者,平胃保和散。 若誤服寒涼,六脈沉遲,中焦凝滯者,宜大順飲溫中保和散。 若陰火上衝而呃逆者。 知柏四物湯。 另有:初起不發熱,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脈沉遲而見呃逆,此陰症寒呃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丁香柿蒂湯主治。 |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 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
陽明病,脈弦,少陽也。 脈浮大,太陽也,腹滿脅下及心痛,少陽症也。 鼻乾不得汗,嗜臥,面目悉黃,有潮熱,時時噦者,陽明症也。 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則用小柴胡湯,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 脈但浮無餘症者,則以麻黃湯。 |
引陽明之邪,從少陽而出,如法治之。 若原不尿,腹滿反加噦者,不治。 |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故攻熱必噦。 |
陽明不能食,有寒熱二條:胃熱不能食,攻其熱則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熱必噦呃。 下文申明二條。 |
又云:脈浮而遲者,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水飲則噦。 |
言陽明裏寒不能食,不但寒涼而噦,即飲水亦噦。 |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
言陽明胃實,噦而腹滿,當視前後何竅不利,以利之。 |
羌活柴胡湯: |
羌活、柴胡、防風、黃芩、廣皮、半夏、甘草。 |
寒熱嘔苦,耳聾脅痛而呃,當治少陽。 見惡寒頭痛,即為少陽太陽,故以此方兼治太陽。 |
小柴胡湯:見寒熱。 |
少陽太陽呃逆,以前方發散。 若無太陽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厚樸,即合清膽湯。 |
承氣湯:見大便結。 |
瀉心湯:見痞滿。 |
中焦有痰火,寒涼抑遏,每多呃逆。 此方以黃連、乾薑同用,調其裏氣,佐以半夏,辛散痰涎。 兼見嘔吐者,加竹茹、藿香;氣逆阻滯者,加枳殼、厚樸。 |
涼膈散:見發狂。 |
諸逆上衝,皆屬於火。 故:陽症呃逆,熱而無滯,則以此方清之。 若見下症,加玄明粉。 |
人參橘皮竹茹湯: |
橘皮、竹茹、生薑、厚樸、半夏、生薑、人參、藿香。 |
呃逆見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梔連竹茹湯、梔連二陳湯;冷熱不調,用半夏瀉心湯。 今因表邪已解,裏無實熱,惟是胃虛呃逆,故以此方補胃和中。 |
二陳竹茹湯: |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生薑、竹茹、枳殼、桔梗。 |
胃熱呃逆,用涼膈散;冷熱不調,瀉心湯;胃虛呃逆,人參橘皮湯。 今以痰凝氣窒,故以二陳湯加竹茹、枳、桔。 梔連二陳湯,加乾葛、竹茹。 嘔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梔連二陳湯,加竹茹清膽火,乾葛宣揚胃熱,不惟治呃逆,且治嘔吐。 |
平胃散:見譫語。 |
胃家濕鬱食滯,亦發呃逆。 大抵右脈實大不數,即為食滿呃逆,不可妄用寒涼。 胃實者,此方加枳實、萊菔子、青皮;嘔吐,加半夏、藿香。 |
保和散:見胸滿。 |
濕郁食滯,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則功愈專。 然必詳審所傷何物,加對病之藥,更效。 |
大順飲:見腹痛。 |
痰火呃逆,用梔連二陳,然皆胃無停滯者方可。 若有食滯,又被寒冷抑遏,當用縮砂、草蔻溫燥,以開寒凝,厚樸青皮辛散,以散滯氣,然後再合平胃保和。 |
溫中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
此方即:大順飲,加蒼術去青皮。 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結停滯,然內無燥熱可用。 |
理中湯:見腹痛。 |
陽症呃逆,則用梔連二陳湯;陰症呃逆,則用理中湯。 虛陽上浮,加黃連以嚮導。 |
四逆湯:見厥冷。 |
陰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湯。 |
知柏四物湯: |
陰火呃逆,以此方斂而降之,此即滋陰降火法也。 |
丁香柿蒂湯: |
丁香、柿蒂、人參、生薑。 |
此治寒呃之方。 今人以此治陽症呃逆,大謬。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