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
痞滿致病,同於結胸,均是表邪下早變症,均是表邪內陷心胸。 惟以痛者為結胸,但滿不痛者為痞滿。 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瀉心輕重之別。 按:諸瀉心湯,皆寒藥以攻痞。 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監製寒藥而攻熱結,非溫裏寒也。 另有:不因誤下,自己發熱,胸脅滿悶,非結胸痞滿,此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病之支結症。 仲景用柴胡桂枝湯,又有表邪傳入少陽,半表半裏,心下肋脅痞滿,仲景用小柴胡湯,陶氏以枳桔湯合治之。 重者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此脅下有水飲,故腹中雷鳴而下利,用生薑瀉心湯。 |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先發汗,則表邪解,今先大下後發汗,恐表未解;況心下痞滿,尚有惡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
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
上章明:心下痞見惡寒,乃是表邪。 此章明:心下痞見惡寒,因汗出,故非表邪。 脈浮緊,表症;若誤下,則緊脈之寒邪入裏作痞。 按:之濡,則內無痰飲食積,但是氣痞。 其脈關上浮,屬陽邪,故用大黃黃連以泄痞熱。 若痞而見惡寒汗出,則是邪熱得寒藥凝結,不得發越而惡寒,故以瀉心湯寒藥中,加附子開導。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 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複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太陽中風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陽明裏症。 因嘔吐,故不用承氣而雙解表裏。 |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
未汗吐下解後,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則痰氣胃實,當用陷胸瀉心湯。 今汗吐下後,故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之藥。 |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濈濈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裏未和也,宜十棗湯。 →【濈﹝氵戢﹞:音ㄐㄧˊ。ex:濈然:汗出的樣子。】 |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下利嘔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 若濈濈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裏有痰飲結聚作痛,故用此方。 |
生薑瀉心湯: |
生薑、半夏、生薑、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
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大黃、黃連。 |
痞滿症瀉心諸方,皆用冷熱各半之藥。 此方除去乾薑、半夏辛溫,惟用大黃、黃連,此以痰熱方中,化出單清裏熱之法。 |
附子瀉心湯: |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
此即前方加黃芩,以合三黃大寒之劑;加熟附子辛熱,以散其凝結。 此以清熱方中,化出辛溫嚮導之法。 |
半夏瀉心湯: |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生薑、黃連、大棗。 |
瀉心湯皆用半夏,而獨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滿嘔吐皆是痰涎作禍,故即以此湯,重加半夏。 此以瀉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
甘草瀉心湯: |
生薑、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
此方以瀉心湯,重加甘草,示明誤下損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溫作脹者。 細玩瀉心諸方,示後人練方治病,惟在分兩上輕重加減。 |
大棗湯: |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
心下痞硬,乾嘔脅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 全見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龍湯,發表邪,散水飲。 邪在半表半裏,則用小柴胡湯和解。 若表邪盡散,裏有水飲,則用十棗湯。 |
旋複代赭石湯: |
旋複花、生薑、人參、代赭石、生薑、半夏、大棗。 |
汗吐下後,表裏之邪已解,但見心下痞滿,噫氣無凝結作痛實象,乃是胃虛不能運化,停痰結聚不下,故用此方。 |
柴胡桂枝湯: |
柴胡、桂枝、黃芩、芍藥、生薑、大棗、半夏、生薑。 |
支結有二條:若少陽、陽明見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太陽、少陽見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湯。 一以痰熱結於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內傳心胸,故合桂枝、芍藥。 |
枳桔湯: |
枳殼、桔梗。 |
仲景以枳術湯,治脾虛食滯之痞;以瀉心諸湯,治傷寒熱病之痞,今立枳桔湯,以豁胸前氣痞,兼治胸脅支結。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