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 |
煩躁有陰陽表裏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 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症,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 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症,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裏。 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裏。 夫煩熱,表症;煩躁,裏症;陰躁,陰症。 是以煩躁,宜分表裏陰陽。 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 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 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 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乾,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症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乾葛湯。 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裏症煩躁也,白虎湯。 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症而煩者,承氣湯。 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裏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
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症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 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裏。 又有:表邪伏於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 總之,有汗之煩躁,裏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裏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裏寒也,宜溫經;雜症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 |
此首揭傷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 何以知之? 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 今服後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鬱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
多服暖水,汗出愈。 |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 詳注:發熱。 |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
結胸症具煩躁者,即死。 |
結胸症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發汗後,只解得半日許,又複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
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裏症也。 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裏,故以梔子去煩,厚樸泄滿。 |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乾薑以暖中。 |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
晝夜煩躁,乃是陽症。 今以汗下後,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症,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症,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
太陽中風症,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症,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 詳注:衄血條內。 |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二條詳注口渴。 重在煩,故用白虎。 |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
此條:詳注大便硬。 |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症,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裏熱煩躁矣! 詳注:大便結內。 |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症,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 若有心煩,是裏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
六七日傳裏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於裏,宜用清裏之法。 |
梔子乾薑湯: |
梔子、乾薑。 |
陽症煩躁用梔子,陰症發躁用乾薑。 今因本是陽症,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 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裏藥,和解表裏之邪。 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後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
梔子厚樸湯:即清氣湯。 |
梔子、厚樸、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樸、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 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 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裏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裏,當和解之,有表複有裏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 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
大青龍湯: |
麻黃、桂枝、生薑、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 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 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 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黃湯,千古差謬。 |
桂枝湯:見惡寒。 |
羌活湯:見發熱。 |
防風湯:見身痛。 |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
羌獨木通湯:見發熱。 |
葛根湯:見似瘧。 |
升麻乾葛湯: |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 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
白虎湯:見潮熱。 |
承氣湯:見潮熱。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