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陰陽別論篇》 第七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①?』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②。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③。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④。

  ①經,謂經脈。從,謂順從。

  ②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沈,謂四時之經脈也。從,謂天氣順行十二辰之分,故應十二月也。十二月,謂春建寅卯辰,夏建已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醜之月也。十二脈,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脈也。以氣數相應,故參合之。

  ③深知則備,識其變易。

  ④五陽,謂五藏之陽氣也。五藏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摠五藏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故病有五變,五五二十五變,義與此通。』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①。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②。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③。

  ①五藏為陰,故曰:『陰者,真藏也。』然見者,謂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夫如是脈見者,皆為藏敗神去,故必死也。

  ②胃脘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小大,與脈口應否也。胃為水榖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藏,右大常以候府,一雲胃胞之陽,非也。

  ③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于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于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①。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②。謹熟陰陽,無與眾謀③。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④。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⑤。』

  ①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藏府之氣。

  ②識氣定期,故知病忌,審明成敗,故知死生之期。

  ③謹量氣候,精熟陰陽,病忌之準可知生死之疑,自決正行無惑何用眾謀議也。

  ④言脈動之中也。

  ⑤真脈之藏脈者,謂真藏之脈也。十八日者,金木成數之餘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數之餘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數之餘也;七日者,水土生數之餘也;四日者,木生數之餘也,故《平人氣象論》曰:『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已死,脾見甲乙死者,以此如是者,皆至所期不勝而死也,何者?以不勝剋賊之氣也。』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①。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②。』

  ①二陽,謂陽明大腸及胃之脈也。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是以隱蔽委曲之事不能為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

  《奇病論》曰:『胞胎者繫于腎。』

  又《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胞脈者屬于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廹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則其義也。

  又《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寫。由此則在女子為不月,在男子為少精。』

  ②言其深久者也。胃病深久傳入于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大腸病甚傳入于肺,為喘息而上賁,然腸胃脾肺兼及于心三藏二府互相剋薄,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①。其傳為索澤,其傳為疝②。』

→【㾓:﹝疒肙﹞,音淵,㾓,痠疼也。㿗:﹝疒頹﹞,音頹,囊腫而偏墜。】

  ①三陽,謂太陽小腸及膀胱之脈也。小腸之脈起于手,循臂繞肩髆上頭。膀胱之脈,從頭別下背,貫臀入膕中,循。故在上為病則發寒熱,在下為病則為癰腫及為痿厥。,痠疼也。痿,無力也。厥,足冷即氣逆也。

→【㾓:﹝疒肙﹞,音淵,㾓,痠疼也。】

  ②熱甚則精血枯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然陽氣下墜,陰脈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內作疝。

→【㿗:﹝疒頹﹞,音頹,囊腫而偏墜。】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①。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②。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③。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⑤。

  ①一陽,謂少陽膽及三焦之脈也。膽氣乘胃故善泄,三焦內病故少氣。陽上熏肺故善欬,何故?心火內應也。

  ②隔氣乘心,心熱故陽氣內掣,三焦內結,中熱故隔塞不便。

  ③一陰,謂厥陰心主及肝之脈也。心主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

  《經》云:『心病膺背肩胛間痛,又在氣為噫。』故背痛善噫。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肝主驚駭,故驚駭善欠。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厥故名風厥。

  ④二陰,謂少陰心腎之脈也。腎膽同逆,三焦不行,氣蓄于上,故心滿下虛,上盛故氣泄出也。

  ⑤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鼓一陽曰鈎,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①。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②。

  ①言何以知陰陽之病脈邪?一陽鼓動脈見鈎也,何以然?一陽謂三焦,心脈之府,然一陽鼓動者則鈎脈當之,鈎脈則心脈也,此言正見者也。一陰厥陰肝木氣也。毛,肺金脈也。金來鼓木,其脈則毛,金氣內乘木,陽尚勝急而內見脈則為絃也。若陽氣至而急,脈名曰絃,屬肝。陽氣至而或如斷絕,脈名曰石,屬腎。陰陽之氣相過,無能勝負則脈如水溜也。

  ②若金鼓不已,陽氣大勝,兩氣相持,內爭外擾,則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則陽氣內燔,流汗不藏則熱攻于肺,故起則熏肺,使人喘鳴也。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①。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③。

  ①陰,謂五神藏也。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氣者,以各得自從其和性而安靜爾。苟乖所適,則為他氣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②剛,謂陽也。言陽氣內蒸,外為流汗,灼而不已,則陽勝又陽,故盛不久存而陽氣自散,陽已破敗,陰不獨存,故陽氣破散,陰氣亦消亡,此乃爭勝招敗矣。

  ③血淖者,陽常勝。視人之血淖者,宜謹和其氣,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氣序乖衷,陽為重陽,內燔藏府,則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①。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②。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③。心之肺,謂之死陰④。肺之腎,謂之重陰⑤。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⑥。

  ①火乘金也。

  ②木乘火也。

  《新校正》云:『按別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

  ③母來親子,故曰生陽,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陽氣主生爾。

  ④陰主刑殺,火復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⑤亦母子也。以俱為陰氣,故曰重陰。

  ⑥上氣辟,併水乃可升。土辟水升,故云辟陰。

結陽者,腫四支①。結陰者,便血一升②。再結二升,三結三升③。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④。二陽結,謂之消⑤。三陽結,謂之隔⑥。三陰結,謂之水⑦。

  ①以四支為諸陽之本故。

  ②陰主血故。

  ③二盛謂之再結,三盛謂之三結。

  ④所謂失法。

  ⑤二陽結,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則喜消水榖。

  《新校正》云:『詳此少二陰結。』

  ⑥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膀胱熱則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寫。

  ⑦三陰結,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①。陰搏陽別,謂之有子②。陰陽虛,腸辟死③。陽加于陰,謂之汗④。陰虛陽搏,謂之崩⑤。

  ①一陰,謂心主之脈。一陽,謂三焦之脈也。三焦心主脈并絡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痺。

  ②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于手也。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陽氣挺然,則為有妊之兆。何者?陰中有別陽故。

  ③辟,陰也。然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廩,是真氣竭絕故死。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澼。』

  ④陽在下,陰在上,陽氣上搏,陰能固之,則蒸而為汗。

  ⑤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①。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②。一陰俱搏,十日死③。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④。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⑤。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⑥。

  ①脾肺成數之餘也。搏,謂伏鼓異于常候也,陰氣盛極,故夜半死。

  ②心腎之成數也。陰氣未極故死在夕時。

  ③肝心生成之數也。

  ④陽氣速急故。

  ⑤兼陰氣也。隱曲,謂便瀉也。

  ⑤腸胃之王數也。

  《新校正》云:『詳此闕一陽搏。』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