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素問鈔》 卷上之二 經度
周乎身惟經度營衛注焉,吉凶寓焉,其注、其寓、其審察之具,經度鈔。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血氣形志論。)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續:席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聖人南面而立;然在人身中則心臟在南。故謂: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謂:後曰太衝,然太衝者,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續:此正明兩脈相合而為表裏,腎臟為陰,膀胱腑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一合之經氣。)
太陽根起於至陰,
(按:此太陽言根結,餘經不言結詳見《靈樞‧根結篇》。)
結於命門,
(續:至陰穴名。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而下至於足故根於趾端而上結於目也。)
名曰陰中之陽。
(續:以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續: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則中身之上,屬于廣明,廣明之下屬太陰也。雪齋云:心臟下則太陰脾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續:陽明胃脈行在脾脈之前,太陰脾脈行於胃脈之後。)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續:以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續:少陽膽脈行肝脈之分內。厥陰肝脈行膽脈之位內。故曰:厥陰之表名少陽。以少陽居厥陰之表。故曰:陰中之少陽。)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
(續:離:謂別離。應用合,謂配合于陰別離則正,位於三陽配合則表裏而為臟腑也。)
太陽為開,
(所以司動靜之機。)
陽明為闔,
(所以執禁固之權。)
少陽為樞。
(所以主動靜之微。續:開、闔、樞者: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按《靈樞‧根結篇》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
開折則因節漬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潰者,皮肉宛焦而弱也。
闔折則氣無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骨搖者節緩而不收也。)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一謂齊一也。浮而不至於虛所以搏者胃氣也。故曰:一陽。
愚謂:搏手有胃氣浮,而不至於虛。則三陽齊一無復,有差降之為用也。若浮而虛,則三陽差降而相失矣。應前不得相失句。)
願聞三陰。
岐伯曰:帝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
(中即內也。)
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衝者:衝要之義衝脈在脾之下。故言其衝在下此下皆言臟位及經脈之次也。)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續:乙太陰居陰故名。)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雪齋云:脾臟之下近後則腎之位,太陰脈起大趾端,少陰脈起小趾下。)
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續:厥者盡也。陰氣至此而盡。故曰:陰中之絕陰。雪齋云:腎臟之前近,上則肝之位。厥陰脈交出太陰之後。)
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一齊一也。沉而不至於溺,所以搏者胃氣也。故曰:一陰。續:亦氣之不等也。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者,取之太陰。
闔折則氣弛,而善悲,取之厥陰。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取之少陰。
愚謂:太陽為開至命曰一陽一節蓋言太陽居表,
在於人身如門之開,使營衛流於外者,固陽明居裏;
在於人身如門之闔,使營衛守於內者,固少陽居中;
在於人身如門之樞,轉動由之使營衛出入內外也。
常三經干係如此,是以不得相失也。何以見之分而言之。
三陽雖有表裏之殊,概而言之:則三陰俱屬於裏;三陽俱屬於表。而脈浮若浮而不至於虛搏。而有胃氣者乃三陽齊一各司所守而不相失。故太陽雖為關有邪莫能入陽明。雖為闔無邪之可閉,少陽雖為樞其邪安從而出入進退哉後三陰仿此《陰陽離合論》。)
帝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續:循經脈行止所主,則皮部可知。諸經:謂十二經脈也。十二經脈皆同。)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
(金性殺五蟲。續:蜚:生化也。害:殺氣也。殺氣行則生化耳。故曰:害蜚。)
上下同法,
(上下謂手足經也。)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續:部皆謂本經絡之部分浮謂浮見也。)
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陽:謂陽絡。陰:謂陰絡。此通言之也。手足身分所見經絡皆然。)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
(樞:樞要。持:執持。)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故在陽者至諸經皆然。十九字上下不相蒙不知何謂。)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
(今【按】:太陽:謂陽主氣,名曰關樞。謂為諸陽之關鍵,樞紐也。)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
(今【按】:樞儒柔順也。陰從乎陽。故曰:樞儒。)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愚謂:其出者從陽經而出者。)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
(心主脈,入腋下,氣不和則妨害肩腋之動運。今【按】:王注于諸經皆言其性用,獨心主曰害肩,而不言其性,用義不可曉。)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
(關蟄類使順行藏。)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續:列陰陽位部主于皮。故曰:皮之部也。
愚謂:百病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留而不去傳入於經,又漸傳入於腑臟矣。故列皮部以明之皮部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
(續:會陰之分也。)
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
(續: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循面入目。
(續:循承漿環唇上至斷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
愚按:下文云: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係兩目之下中央。據此並任脈之行而彼云是督脈所系疑衍文也。任脈始終行身之前。東垣云:任脈:起於會陰,根於曲骨入前,陰中出腹裏,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會生化之源,貫穿諸經無所不系焉。謂之任者:女子得之妊養也。又衝脈《素問》曰:並足少陰之經。《難經》曰: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經挾臍左右各五分;陽明經挾臍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又考《針經》載衝脈在腹行乎幽門、通谷脈都右關商曲肓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九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又無疑矣。已上皆經旨故並著之使有所考。)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胞中而散。
(續:任脈衝脈奇經也。任脈當臍中而上行,衝脈挾臍兩旁而上行。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起於中極之下者言中極從少腹之內上行而外出於毛際而上非謂本起於此也。關元穴:在臍下三寸氣街穴: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按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腹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小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從少腹之內上行至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裏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續:督脈亦奇經也。然任脈、衝脈、督脈者一源而三岐也。故經或謂衝脈為督脈或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爾。以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故男子為病內結七疝;女子則帶下瘕聚也。以衝脈挾臍而上並少陰之經上至胞中故衝脈為病則逆氣裏急也。以督脈上循脊裏故督脈為病則脊強反折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
(續:起非初起亦猶任脈衝脈,起於胞中也。其實乃起於腎下至於少腹則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也。系挺孔者謂窈漏近前陰穴也。以其陰挺系屬於中故名之。)
其孔溺孔之端也。
(孔則窈漏也。窈漏之中,其上有溺孔,焉端謂陰挺。在此溺孔之上端也。而督脈自骨圍中央則至於是。)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
(會陰穴也。)
繞篡後,(續:督脈別絡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陰器乃合篡間。所謂間者,謂前陰、後陰之兩間也。自兩間之後已復分而行繞篡之後。)
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續:別:謂別絡,分而各行者,足少陰之,絡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太陽,絡之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陰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中與外行絡合。故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也。股外為髀骨之下為髀樞。)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續:接繞臀而上行也。
愚按:自少陰上股內至循膂絡腎,四十六字,上下必有脫簡,否則古注文衍文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續:自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下至女子等並督脈之別絡也。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裏而至於鼻柱也。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脈之行而云是督脈所系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督脈各異而同一體也。
愚按:督脈始終行身之後。
東垣云:督脈者出於會陰穴即所謂篡也。根於長強穴,上行脊裏至於巔附。足太陽膀胱脈,膀胱脈諸陽之首,兼營衛之氣系焉。督脈為附督者都能為表裏上下中十二經之病焉。謂之督者以其督領諸脈也。又蹺、督、任三脈《內經》謂:在十二經營氣周流度數一十六丈二尺之內。扁鵲謂:奇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兩說矛盾以待賢者骨空之論。)
卷上之二 經度 肺經
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復也。循:巡也。又根據也。屬:會也。中焦在胃中脘、胃口、胃上下口也。上口:在膀上五寸上腕穴分。下口:在臍上二寸下腕穴分膈者隔也。凡心下有膈膜以遮濁氣不使上薰於心肺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
(續:肺系: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臂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有肘之間也。盡處為肘臂節也。)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續: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旁脈為關,關前脈為寸口曰魚、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際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端杪也。)→【杪:ㄇㄧㄠˇ】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
愚按:
《經》云: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又云: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
又云: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今滑伯仁發揮謂手太陰脈,其支從腕後出次指端,交于手陽明者為手太陰絡,又手陽明脈其支從缺盆挾口鼻交于足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皆釋為絡脈,則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而不浮見。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十六丈二尺內之數而非不當數也。伯仁長於注釋愚何敢議姑著之以俟明哲。)
卷上之二 經度 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裏;陽脈行手足之表。)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
上出柱骨之會於大椎,
(肩甲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大椎:脊上高骨。)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缺盆穴名在肩下橫骨陷中)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口兩口吻也。口唇上鼻柱下為人中。)
卷上之二 經度 胃脈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大腸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鼻:莖也。鼻山根為承漿穴名唇下陷中。)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頤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大迎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脈。頰車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脈宛宛中。)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人迎穴:在頸大筋前直大迎下氣舍之上。)
(一名氣衝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口,
(胃下口下脘之分所謂幽門者是也。)
下循腹裏,下至氣街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跗尺面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
(與屬兌合)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交于足太陰。)
卷上之二 經度 脾經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両旁起骨,為踝骨。)
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腓腸也。)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也。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交于手少陰)
卷上之二 經度 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連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心通五臟系也。)
其支者:從心系,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極泉穴分)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少海穴分)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脘後踝為兌骨也。)
卷上之二 經度 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兌骨為踝。)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髀,交肩上,
(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髀。髀一作胛。)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目外角為銳。)
其支者:別循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目下為目大角為內眥,睛明穴分以交於足太陽也。)
卷上之二 經度 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頂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
(角,當率穀穴:分在耳上如前三分,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當天柱穴分也。在頸大筋外廉,挾項髮際陷中。)
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中,
(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當委中穴也。)
其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
(膂肉曰:胂挾脊肉也。股外為髀。犍骨之下為髀樞也。)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處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
(當至陰穴交于足少陰也。腓腸也。)
卷上之二 經度 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
(當湧泉穴趣向也。)
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中內廉,
(跟:足跟也。然穀穴名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出腨內廉,當陰穀穴分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脈應手曲膝得之。)
上股內後廉,貫脊,
(會于長強穴。)
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
(當肓俞穴,屬腎處而上也。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臍旁五分)
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
(自神藏別出統心。)
出絡心,注胸中。
(當膻中穴,分交于手厥陰)
卷上之二 經度 心包經
(一名手心主,一經二名實相火也。)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
(當天池穴: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筋間。)
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
(當曲澤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取之)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勞宮穴也。)
循中指,出其端。
(當中沖穴:在手中指端)
其支別者,從掌中
(自勞宮穴別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無名指也。乃於此交手少陽。)
卷上之二 經度 三焦經
(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
中焦:在胃中脘,其治在臍旁
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關沖穴分也。)
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腕,
(臂骨盡處為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
(盡處為肘天井穴也。在肘內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
循臑外,
(有肘之間膊下對腋處為臑)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于陰交以屬下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
(腦戶後為項。)
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
(角孫穴也。)
以屈下頰至額
(目下為顴穴之分。)
其支者:從耳後
(翳風穴分也。)
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
(會瞳子髎、絲竹空交于足少陽。)
卷上之二 經度 膽經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循角
(頷厭穴分也。在曲角上顳上廉一名腦空。)
下耳後
(天沖穴分也。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自此至風池皆少陽所行之分也。)
循頸,
(風池穴也。在項後髮際陷中,按之急肩是穴陷)
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
(肩井穴也。在肩上以三指,按而取之,當中指陷者中是穴。)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秉風穴分也。)
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
(顳間翳風穴分也。)
入耳中,出走耳前
(聽會穴分)
至目銳眥後。
(童子髎穴分也。)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
(穴下)
下臨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天池穴分。)
貫膈,絡肝,屬膽,
(即期門之所,下至日月穴分,而屬於膽)
循脅裡,
(章門穴分)
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脅也。腋下為脅。曲骨之分為毛際,兩旁脈中為氣街。犍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環跳穴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潤液穴分。)
過季脅下
(脅骨之下為季脅,京門等穴分)
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
(中瀆等穴分)
出膝外廉,
(陽陵泉穴也。)
下外輔骨之前,
(外為輔骨陽交等穴分也。)
直下抵絕骨之端,
(外踝之上為絕骨)
下出外踝之前,
(丘墟穴分也。)
循足跗,
(足面為跗,臨泣等穴分。)
上入小趾次趾之間,
(竅陰穴也。)
其支者:別跗上,
(臨泣穴別行)
入大趾,循歧骨內出其端,
(大趾端也。)
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就此交于足厥陰也。
愚按:膽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伯仁《十四經發揮》言:足少陽脈起目銳眥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至風池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者朦隴為直行也。若根據《內經》直行則少陽頭部二十穴無從安頓,若根據伯仁三折則穴可安,似又戾於《經》旨此愚所未解也。俟明者正焉。)
卷上之二 經度 肝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聚毛之上,
(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紋為聚毛,由此之大敦穴。)
循足跗上廉,
(上廉:上廉也。)
去內踝一寸,
(去相去也。中封穴分。)
上踝八寸,
(三陰交穴分)
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
(曲泉穴分屈膝得之,在膝橫紋頭是)
循股,入陰中,
(髀肉為股。陰包等穴分。陰中:陰毛中也。)
環陰器,抵小腹,
(臍下為少腹)
挾胃,屬肝,絡膽,
(循章門至期門,挾胃,屬肝復下日月之分絡於膽。)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目內連深處為目系頏顙咽顙也。額:臨泣穴分也。巔:百會穴也。)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交環口唇之內)
其支者:復從肝,
(期門穴分)
別貫膈上注肺,(交於手太陰也。)
卷上之二 經度 督脈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乃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
(下極之俞: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屏翳:兩筋間為篡內深處,為下極之俞。督脈所始也。)
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
(腦戶穴分也。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
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
卷上之二 經度 任脈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人身生養之,本奇經之一脈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
(會陰之分也。)
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
(亦以人之脈絡周流于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任焉。故曰:陰脈之海。)
(予近造師魯族凡獨善圍獲睹祁門汪石山,補注滑伯仁氏《讀素問鈔》凡九卷甚有便於醫者曰命工刊刻經度一卷俾合其全以公於天下觀者諗之。)
嘉靖乙酉冬十月朔旦休甯率口程綱謹識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