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舉痛論篇》 第三十九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注】:黃帝問:我聽説知曉天地陰陽之理的人,必能在人間得到應驗。善於談論古聖先哲智慧之人,其精神亦必合於今世。能知人善用的,必有厭惡你的人。人能知此三者,則必不會生蒙於外道,不被任何形式所迷惑,這就是「明」意思。我問老師能否使我聽人言而可知,眼視而可見,手觸而可得,如此啓我的蒙,使自己得到驗證,試問能否聽聞此一道理?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岐伯再鞠躬低頭回答道,您願聽聞什麼道理呢?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注】:黃帝說:希望知曉人體內五臓突然疼痛,是什麼原因?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注】:岐伯答道:經脈中氣血是流行不止,循環全身永不停頓的,一旦寒氣深入經脈中使其緩慢,凝澀而不能順行。如果寒氣在經脈外側,則令血少,居於脈中,則使氣不通順,這就會使內臓突然疼痛了。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脇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注】:黃帝說:此類疼痛有時突然自止,有時痛會持續不停,有時痛起來不能用手按壓,有時卻須按壓方可止痛,有時即令按壓亦無助益,有時痛會令人生喘,痛動處手觸可知的,有時會心痛徹背的牽引痛,有時痛會有脇肋位與小腹位互相牽引的痛,有時會腹痛牽引到鼠蹊部,有時痛久後而積聚成塊者,有時會突生劇痛而致昏迷不酸的,也有部分會甦醒過來,有時邊痛邊嘔者,有時腹痛之後產生下痢的,有時卻腹痛而大便不通的,凡是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如何去分別呢?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腺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彌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多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

炅,熱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敵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注】:岐伯答道:寒氣入體,居於經脈外的,會生血脈寒,一旦如此則會有屈縮身體及筋脈呈拘急狀,經脈一旦拘急不止,就會牽引外部的孫絡,會發生突然疼痛的現象,一旦得到熱氣的燻烤立可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會久痛不止。

如果寒氣居於經脈之中,會與體內熱氣相爭,造成脈氣充滿狀,經脈過滿就會感覺疼痛不可觸按,此因汗氣停留經脈中,造成熱氣上升,使經脈過於脹大,致令氣血混亂,於是就發生痛不可按的現象。

如果寒氣客居腸胃之間,三焦腹膜之下,於是血脈無法流暢而聚此,造成細小絡脈牽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氣血擴散開,於是成為按之痛止的現象。

若寒氣深入華陀夾脊的深處,即令重按之亦無法觸及,此即按之亦無益於事也。

若寒氣客居衝脈之中,因衝脈下起關元,沿腹之任脈而上行,今有寒氣居此,必造成血服不通暢,一旦血脈不通則氣必隨之反應出來,就有喘動而手可觸及的症狀。

若寒氣客居背部俞穴之經脈,致令血脈凝澀不順利,一旦如此就會血不足,血一不足就生痛症。所有俞穴經氣皆貫注於心,於是產生背痛徹心互相牽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經脈之熱至,血立刻通且足,於是疼痛立止矣。

若寒氣客居足厥陰肝經的脈上,肝經之脈,連絡陰部,繫於肝臓,一旦寒氣入侵,造成血凝澀而經脈拘攣,於是產生脇肋部位牽引少腹疼痛矣。若此逆氣居於陰股間不去,會使寒氣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順暢,於是產生腹痛牽引陰股間。

若寒氣客居小腸的三焦油膜之間的血絡之中,血凝澀而無法貫注大經脈中,血氣居此停留無法順行,日久必生積塊在腹中了。

若寒氣居於五臟之中,會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喪失,而營養又無法吸收,以致會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氣回返,則復甦回來。

若寒氣居於腸胃中,蠕動必緩,飲食不化生痛,濁物無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若寒氣客居小腸中,小腸就無法收集飲食營養,造成下痢而腹痛矣。

若是熱氣停留小腸中,必令腸中痛,口乾燥渴,飲食穢物堅硬乾燥無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了。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黃帝曰:所謂可從語言內容而知曉,可從目視病人而知曉的方法又如何呢?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注】:岐伯答道:五臟六腑其在面部有一定的部位反應它,吾人可視其五色的變化,例如:黃又赤表示熱盛,白色為寒症,青黑為痛,這就是視而可見的方法。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注】:黃帝問:如何從觸摸而知病情呢?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注】:岐伯回答:察其主病之經脈是否堅硬?何處堅硬?何處有瘀血?何處呈下陷狀這些都是觸摸可得知的。

帝曰:善。

【注】:黃帝説:答得好。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我知道百病都發生在氣上,如人怒則令氣上衝,人喜則氣機和緩,人悲則令氣消弱,人恐則令氣下行,遇寒則令心氣收斂,遇熱則氣四散,受驚則使氣亂行,過勞則損耗元氣,過思則令氣鬱結不通。此九種氣不同,主生何病呢?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注】:岐伯答道:人大怒則氣反行,嚴重時會吐血及下痢。因此氣會更上逆了。喜能令人氣和舒暢,氣血通利無阻,所以氣會緩和。

人悲則令心脈拘急,肺葉伸張且抬高,以致上焦不通。氣血無法散開,熱氣在中焦無法散出,就令人氣消弱了。恐懼則令人膽怯,卻意一生即使上焦閉塞。上焦閉則令下焦上而復返下焦,使人腹脹,氣就無法正常運行了。

寒氣能使肌理毛孔閉塞,陽氣無法行之於外表,故令氣收斂在內而不出矣。

熱氣能令人毛孔肌理大開,氣血流暢,汗大出,所以氣就外泄了。

人受驚則心意無倚靠,神志恍忽不知所處,謀慮不定,以致氣機混亂了。

過勞會令人喘息大汗出,於是內外皆太過傷,造成氣耗損不復矣。

思念能使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歸,正氣因而停留無法正常運行,致令氣鬱結不通了。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