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門-瘧:
本草於知母、草果、烏梅、穿山甲皆言治瘧。
然知母性寒,入治足陽明獨盛之火,使其退就太陽也;
草果性溫燥,治足太陽獨盛之寒,使其退就陽明也。
二味合和,則無陰陽交作之變,故為君藥。
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故用為臣。
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故用為佐。
穿山甲以其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陰入陽,穿其經絡於榮分,以破暑結之邪,故用為使。
若脾胃鬱伏痰涎,用之必效,苟或無痰,止是暑結榮分,獨應足太陰血分熱者,當發唇瘡,此方無效。
《內經》諸病,惟瘧最詳。
語邪則風、寒、暑、濕四氣,皆得留著而病瘧;語邪入客處所,則有腸胃之別,榮衛之舍,脊骨之間,五臟膜原與入客於藏者,淺深不一;語其病狀,則分寒熱先後;語寒熱多寡,則因反時而病,以應令氣生長收藏之。
此皆外邪所致也。濕在藏者,止以風寒中於腎。
癉瘧者,止以肺素有熱。
然冬令之寒得中於腎,其四臟令氣之邪又寧無入客於所屬臟乎?
既肺本氣之熱為瘧,則四臟之氣鬱而為熱者,又寧不似肺之為瘧耶?
舉例可知餘也。
陳無擇謂內傷七情、饑飽、房勞,皆得鬱而蘊積痰涎,其病氣與衛氣併則病作。
蓋內外所傷之邪,皆因客在榮氣之舍,故瘧有止發之定期。
榮氣有舍,猶行人之有傳舍也。
榮衛之氣日行一周,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界分必有其舍,舍與邪合,合則陰盛,陰盛則陽虛,於是陰陽相并而病作。
其作也,不惟脈外之衛虛并入于陰,《靈樞》所謂足陽明與衛俱行者亦虛,陽明之氣虛,則天真因水穀而充大者亦蹔衰,所以瘧作之際禁勿治刺,恐傷胃氣與其真也。
必待陰陽并極而退,榮衛天真胃氣繼而復集,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或當其病未作之先,迎而奪之。
先生謂:瘧邪得於四氣之初,胃氣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
至於再感,胃氣重傷,其病乃作。
此為外邪,必用汗解。
虛者先以參、術實胃,加藥取汗。
惟足屬陰,最難得汗,汗出至足乃佳。
取汗非特麻黃,但開鬱通經,其邪熱則散為汗矣。
又云:瘧發於子後午前者,陽分受病,易癒;午後亥前者,陰分,難癒。
必分陰陽氣血藥以佐之,觀形察色以別之,嘗從是法以治。
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汗;色稍夭者,則補虛取汗。
挾痰者,先實其胃一二日,方服劫藥。
形弱色枯則不取汗,亦不可劫,補養,以通經調之。
形壯而色紫黑,病在血分,則開其澀滯。
色枯者,補血調氣。此其常也。至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血不開,非更求藥,切中病情,直造邪所著處,安能癒乎?
A:蹔:ㄓㄢˋ
一老人瘧、嗽半載,兩尺脈數有力,色稍枯,蓋服四獸飲等劑,中焦濕熱下流,伏結於腎,以致腎火上連於肺,故瘧、嗽俱作。
參、術、芩、連、升麻、柴胡調中一二日,與黃柏丸兩日,夜夢交通。
此腎熱欲解,故從前陰精竅而走散。無憂也,次日瘧、嗽頓止。
一富家子,年壯病瘧,自卯足寒,至酉分方熱,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甦一時。
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問云:九月暴寒夜半,有盜急起,不著中衣,當時足即冷,十日後瘧作。
蓋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會於氣街,入房太甚則足陽明與衝脈之氣皆奪於所用,其寒乘虛而入,舍於二經;二經過脛,會足跗上,於是二經之陽氣益損,不能滲榮其經絡,故病作,卒不得休。
因用參、術大補,附子行經,加散寒以取汗。
數日不得汗,病如前。
因思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術、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頃,以前所服藥飲之,汗出通身病癒。
先生遇奇症,則設規矩,旁求曲會,施行以權。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