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視
《脈經》曰:
左寸脈洪數,(心火上炎也)。
左關脈弦而洪,(乃肝火盛也)。
左尺脈微弱,(乃腎水不升,而火在上也。)。
右寸關脈俱弦洪,(乃肝木挾相火之勢,來侮所不勝之金,而戕己所勝之土也。)
右尺脈洪數,
(為相火邪火上炎,挾肝木之邪,而爍目也。按六脈浮緊有力者為寒,沉數有力者為熱;微細而弱者為虛;洪大而滑者為實;夫五臟常欲相順相生,如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此五臟相合相生之理,稟太和之氣,其疾何以生焉,是為疾者五臟必相克相反。
如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此五臟相刑相克。遞相互變之機,其疾再無不作者。萬物生克,一定之理,豈止於病目而言哉。
《經》謂五臟不和,則六腑不通;六腑不通,則九竅疲癃;九竅疲癃,則氣血壅滯。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似瘧。但目紅示而頭不痛,項不強,身發寒不致戰慄。發熱不致悶亂為異。而為外障,或頭眩目昏;頭痛而目不紅,為內障。由人於六淫七情,飲食色慾過度,運動失宜,豈能一一中節,而無所乘亂?臟腑關竅,不得宜通,而痰內漬也。予特敘痰飲之脈皆弦微沉滑,或云左右關脈大者,或伏而大者,皆痰也。眼皮及眼,或如灰煙黑者,亦痰也。然治法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亢則害,承乃制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也。)
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脈所出,君火也。
左手關部,肝與膽之脈所出,風木也。
左手尺部,腎與膀胱之脈所出,寒水也。
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脈所出,燥金也。
右手關部,脾與胃之脈所出,濕土也。
右手尺部,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相火也。
六脈者,浮、沉、遲、數、滑、澀也。
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
沉者為陰,在裏,為濕為實也。
沉遲者為陰,寒在臟也。
浮數者為陽,熱在腑也。
滑者血多氣盛也。澀者氣滯血枯也。
八要者,表、裏、虛、實、寒、熱、邪、正也。
表者病不在裏也。裏者病不在表也。
虛者五虛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也。漿粥入胃,瀉止則生。
實者五實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也。大小便通利而得汗者生。
寒者臟腑積寒也。熱者臟腑積熱也。
邪者外邪相干也。正者臟腑自病也。
《內經》謂:目痛赤脈
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從內走外者少陰病;
太陽病宜溫之散之,陽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陽病宜和之,少陰病宜清之。
《保命集》云:眼之為病,
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
在臟則為裏,當養血安神。
暴發者為表,易治;
久病者為裏,難療。
按此論表裏之不同明矣,用以治病,如鼓應桴也。
《靈樞‧顛狂篇》云:目眦外決於面者為銳眦,在內近鼻者為內眦;上為外眦,下為內眦。
凡看目疾者,男子多患左目,女子多患右目,此陰陽氣血不同故也。或有左右無常者,乃邪熱攻迫故也。
如
男先傷左目,而右目屢發,定不可保,女先傷右目,而左目屢發,亦不能救。
必須觀人老少壯弱為主,少而壯者易治,老而弱者難治。易治者用藥溫和,難治者用藥滋補,隨症用藥,不可執一。目症雖有多端,然看者先將分數預定其初,不致有誤。
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綠白色者不治,純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血衰之症。
若翳障如半月之狀,俱難治之。若睛圓不損,不論星多少,翳濃薄,悉皆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總翳膜輕薄,星點細小,難退。翳障未盡,切不可用刀割。
目得血而能視,刀割則傷血。亦不可用火灸,翳膜生自肝火,又以火攻之,是以火濟火,豈是良法。惟服藥於先,必兼點藥,則病漸退,根除而不復發也。
按:目病有外感,有內傷。
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此標症也。患者致目暴發疼痛,白睛紅腫,眵淚赤爛,其勢雖急,易治。
內傷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此七情也。患者致黑珠下陷,或起蟹睛,翳膜障朦,或白珠不紅,瞳神大小,視物昏花,內障不一,其勢雖緩,難治。
又有不內不外,而飲食不節,饑飽勞役所致,當理脾胃為主,目症雖多,不外風熱虛實之候,治亦不離散清補瀉之法。然補不可過用參术,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潤之類,瀉不可過用硝黃龍膽,以凝其血,惟用發散消滯之類。藥用當,則目自癒。
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補則驟用大寒,多致受傷。治目毋投寒劑,固是要法,又當省其致病之源以治之。如
貪酒者徐徐戒其酒,好色者緩緩戒其色,暴怒者巽言戒其暴怒;
不聽,則難療也。
然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凝則生翳生膜,目斯患矣。不可不慎。
凡病目後,宜滋腎水,何也?
目以肝為主,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若滋腎水,則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無窮,若腎水虧耗,則水不能生木,木不能生火,火不能生土,土不能生金,金不能生水,肝血虧而火妄熾,其害可勝言哉。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