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風:
多以風寒兩邪干,三陽具有惡風寒:
陽乃惡風從表法,三陰唯有惡寒單。
三陽有惡寒惡風同見表病也,
三陰之症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惡寒、背惡寒之辨:
發熱惡寒陽表經,惡寒無熱裏陰停;
背寒不燥少陰證,燥渴陽明有定形。
發熱惡寒發于陽:表證(有汗乃虛用桂枝湯,無汗乃實用麻黃湯。)
無熱惡寒發于陰:裏證(有汗桂枝加附子,無汗麻黃附子細辛湯。)
背惡寒口中和不燥,陰病少陰也,宜用附子湯。
背惡寒口中燥而渴,陽病陽明也,宜用白虎湯加人參湯。
潮熱: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時也,若一日二三發無定名曰發熱。
潮熱於寅卯,屬少陽;
潮熱於巳午,屬太陽;
潮熱于申酉,屬陽明;
症見少便難大便溏邪尚未全入於裏不可下,
症見少便大便閉燥渴煩躁方可攻。
壯熱:
發熱無休止之時,熱氣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發熱屬陽明內實宜下。
寒熱:
寒熱者一熱一寒互相往來,邪正相爭也。
邪入陽分發熱,邪入陰分發寒,居半表裏者寒熱交作與瘧相似,只別有定時者瘧,無定時者非瘧也。
汗證:
自汗:自汗者不發散而自然汗出,衛為陽能衛外皮膚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一因衛受制則皮膚腠理不固。
一因陽虛外惡寒。
一因陽實外不惡風。
盜汗:盜汗者謂睡中則汗出醒時則止,多屬陰虛心虛不固火傷陰。
因榮之熱乘陽之間而潛出。
陽症:陽盛出來多熱汗;
陰症:陰虛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體痛,淋滴如珠不治。熱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黃汗厲節辨:
黃汗無發熱,厲節有發熱,但厲節之濕聚關節,黃汗之濕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厲節少上焦證也。甚則生黃疸一切諸黃。
熱被水遏鬱交蒸汗腋則黃;
黃汗者汗濕於表衣中色黃也。
厲節者肢節滯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熱聚胃蒸其津液傍達於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熱小便自利胃液乾大便硬。
一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陽虛失運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雖硬不可攻。
頭汗與熱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謂之惹越瘀熱在裏不能發越而熱氣上達者也。
無汗:
寒邪中經,腠理緻密津液內滲則為無汗。然無汗中數種。有寒邪在表、有邪在裏、有水飲內蓄、有亡陽久虛等皆無汗也。
頭痛:
一頭前額痛,屬陽明;
一頭後面痛,屬太陽;
一頭左右兩邊痛,屬少陽;
一頭頂上痛,屬厥陰;
一太陰本無頭痛,因痰火上沖也;
一少陰無頭痛,有頭中間覺空虛,乃腦之髓氣不足也。
辨下列數種頭痛暈眩症:
因風痛,謂之頭風必暈眩。
因熱痛,暈則煩渴。
因氣鬱痛,暈則志意不伸。
因痰痛,暈則嘔吐痰涎。
因濕痛,暈則頭重不起。
因虛而頭痛,暈者動則更痛更暈也。
真頭痛連腦內,手足青冷過肘節朝發夕死。
頭眩:
有眩運者、有眩冒者。
運乃轉運而頭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
多因少陽厥陰之風火。
虛症:或有氣血虛汗吐下內虛。
實症:或因痰火內實上沖。
表症:或因外感風火遏於上。
內傷:或因色欲過度腎氣虛真陽虛而目眩暈。
頭重:
傷寒有二:
一太陽症,惡寒項強頭疼不能舉,宜發寒邪。
一有異病百節解散而眩運不能運,宜補益真元。
耳症:
火閉:火閉者,諸經之火塞清道也。
氣閉:氣閉者,肝膽氣逆憂鬱所結也。
邪症:邪閉者,因風寒外感亂榮衛也。
竅塞:竅閉者,因損傷或雷炮震傷或患聤耳傷。
虛症:虛閉者或腎虛或病後或勞倦過度,又肝虛耳目無所聞見如人將捕,又肺虛耳聾少氣咽乾。
虛實辨:
少壯火盛多實;勞衰無火多虛。
耳閉午前,為陽氣實;耳閉午後,為陰血虛。
耳暴鳴而聲大者多實;耳漸鳴而聲細者多虛。
口症:
口者脾主也,脾和則口知五味。
脾病口乾(熱也)。
肝病口酸(熱實也)。
心病口苦(熱也)。
肺病口辛(肺氣上溢也)。
腎病口鹹(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熱上沖也)。
膽病口苦咽乾也。
口糜齦爛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熱也。
唇焦者多屬脾胃熱也。
鼻:
風中于衛,呼氣不入(氣得風浮利出而難入也)。
熱過於榮,吸氣不出(血得熱而壅氣乃不伸也)。
傷肺,則衛氣不舒,邪壅竅道不利。
損脾胃,則營氣不升,邪塞孔竅不通。
鼻淵者,涕濃臭氣,肺家濕熱。
鼻流黃水,防風通聖用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虛有寒之辨。
鼻流濁涕不乾,蒼耳散主之。
渴:
渴症多因汗吐下,傷津液、胃燥故也。
陽邪入三陰渴:
太陰則嗌乾;少陰則口燥;厥陰則消渴。
陽邪屬熱傷津液故渴也。
陽邪入三陽:
太陽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陽明之渴:用白虎湯者,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
少陰寒熱往來等症,必心煩渴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屬肺,飲多便常也。(乃心移熱於肺)
中消者,食入即饑屬胃,飲多便赤短。(乃陽明燥火)
下消者,飲一溲二屬腎,尿先濁混,停久則底有膏液。
(乃少陰陰水虛不能制火,陽火虛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兼有寒熱房癆,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腎土之氣下瀉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腎敗而精不禁不治。
齒痛:
齒統屬腎又分上下。
上屬胃,下屬大腸。
牙床紅腫屬陽明症。
臭爛牙關緊屬心膽。
牙根見血不紅腫乃腎經虛火上沖。
呃逆:
呃逆:氣自腹中時逆上沖才發於咽喉,連續數聲,其聲短促不長。
或胃中實熱乃失下而作,宜用涼膈而逐熱。
或服寒涼太過胃中虛冷而作,宜溫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沖逆而作,宜開豁之。
或水氣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積壅塞而作者宜消導之。
皆用引而伸之,達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從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潤肺。
飽滿脹悶,呃從腹起胃氣上逆加甘草芍藥和胃。
永康堂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