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第七 |
論三首 脈證四條(三字。四字。並訛。宜訂。)方十五首(五。當作六。) |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pulmonary_collapse﹞。 (《脈經》、《千金》:又。作數。) |
按: 喻氏曰: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pulmonary_collapse﹞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徐氏沈氏周氏朱氏皆從此說。 |
然肺痿﹝pulmonary_collapse﹞之病。必損血液。則以氣血立辨者。謬矣。 |
又按: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蓋系於該言稠痰白沫者。本經所謂痰者。非今之所謂痰。次條曰:多唾濁沫。皂莢丸條曰:時時唾濁。桔梗湯條曰:時出濁唾。 《五臟風寒篇》曰:肺中風﹝apoplexy﹞。吐濁涕之類。皆今之稠痰也。蓋肺萎﹝pulmonary_collapse﹞液燥。而口中有唾涎。故下反字也。 (《巢源‧虛勞凝唾候》曰: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沖咽喉。故唾凝結也。此亦稠痰耳。) 又脈反滑數。反字難解。 稻葉元熙曰:反於肺痿﹝pulmonary_collapse﹞亡津液之脈。或者。 仁存孫氏方曰:詳觀肺癰肺痿﹝pulmonary_collapse﹞二證。實難治。要之肺癰則間有可愈者。亦須肺未穿。故可救。但肺痿﹝pulmonary_collapse﹞罕有安者。蓋其肺枯竭乾燥。何由而得潤。所以難愈。 |
問曰:病咳逆。何以知此為肺癰。 (風則之則。原本無之。《輯義》偶衍。宜刪。) |
按此條:列呼吸不利。咳口乾﹝dry_mouth﹞等候。就風與熱。以為分別。然大旨不過雲風壅釀熱。以為此病耳。 |
又按: 熱過於榮。熱之所過。兩過字。注未了。當讀如詩江有汜。不我過之過。 《史記‧淮陰侯傳》:信常過樊將軍噲。魏其侯傳。灌夫有服。過丞相。 |
《扁鵲傳》:舍客長桑君過之類。亦是。 又《呂覽異寶》。五員過於吳。注:過。猶至也。義殆。相同。 《辨脈法》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
又按: 《脈經》平肺痿肺癰中所載。出於本經之外者。凡六條。俱似非仲景原文。姑拈一條于左。曰: 問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應不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 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人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
肺痿﹝pulmonary_collapse﹞吐涎沫。而不咳者。 |
按:稻葉元熙曰: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diabets﹞。是假設之辭。與吳茱萸湯條。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同例。 |
射乾麻黃湯方: |
按:本篇用麻黃者四方。宜為二義看。 注家皆謂。其證內飲挾外邪。故用麻黃發其表。是一義。 今驗肺脹證。多是宿飲為時令觸動者。而不必具表候。則其用麻黃。適取發洩肺中鬱飲。亦猶麻杏甘石湯之意。是一義。 蓋勿拘一隅可也。 |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 |
按:曾世榮《活幼心書》曰:肺為五臟華蓋。臥開而坐合。所以臥則氣促。坐則但寬。蓋但坐不得眠﹝Insomnia﹞。得斯說而其理明矣。 |
皂莢丸方: |
(《本草》、《圖經》云:張仲景治雜病方。咳逆上氣。唾濁。得(政和作但)坐不得眠﹝Insomnia﹞。皂角丸主之。皂莢。杵末。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以棗膏和湯服一丸。日三夜一服。) 按《本草》皂莢條黑字云:除咳嗽﹝cough﹞囊結。又有孫尚藥治卒中風﹝apoplexy﹞涎潮。救急稀涎散。蓋胚胎于此方。 |
《千金》:治咳嗽﹝cough﹞胸脇支滿。多唾上氣方。 |
白糖(五分)、皂莢(末一方寸匕)。上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內皂莢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咳而脈浮者。 |
按: 水飲上迫。脈必帶浮。不必拘表證有無。此二方證。均是上焦蓄飲。而以脈浮沉為別者。蓋以勢之劇易。及水飲上迫。與內結之異耳。注家特就邪為分。殆非通論。 |
厚樸麻黃湯方: |
按此方證:系寒飲迫肺。而無風寒外候。故于小青龍湯中。去桂枝。以厚樸降逆為君。其佐用杏仁。亦猶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之例。況配以石膏。其驅飲之力更峻。 |
澤漆湯方: |
(《千金》。五合下。有日三夜一四字。無至夜盡字《本草》、《圖經》引。五合下。有日三二字。盡上。有服字。) |
按:澤漆。《本草》白字。稱味苦微寒。主大腹水氣﹝edema﹞。四肢面目浮腫。黑字。稱利大小腸。蓋此方主證。水飲內結。故有須于利水之品也。 |
又按: 陳藏器曰:千里水。及東流水。味平無毒。主病後虛弱。然則此方所用。在熟淡不助內飲已。又煮取五升。 |
溫服五合。至夜盡。是一日十服。他方莫有此例。 《千金》似是。然古之五升。即今之五合。古之五合。即今之五勺。以今推之。日服五合。未必為多。豈東垣所謂在上者不厭頻而少之謂乎。 |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 (《外台》無者字。宜從。) |
麥門冬湯方: (稻葉元熙曰:煎法。據竹葉石膏湯。溫服上。恐脫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十二字。) |
《外台》。崔氏療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方。于本方。去人參。加竹葉。生薑。 |
又深師。療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喉中閉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言失聲﹝Aphonia﹞。甚者吐血﹝haematemesis﹞。補肺湯方。 |
于本方:去人參。半夏。加五味子。乾薑。款冬花。桂心。桑根白皮。 |
肺癰喘不得臥。 |
按:葶藶。下水疏肺壅。故的治肺癰膿未成者也。 (《金鑒》所引趙氏注。據二注本。系于周氏補注。) |
《醫心方》。引范汪方云:葶藶熬。令紫色。治令自丸。丸如彈丸。大棗二十枚。以水二升煮棗。令得一升半。去棗。內藥一丸。復煎得一升。盡服之。 (出支飲﹝thoracic_fluid_retention﹞下。) 《本草圖經》引。亦作大棗二十枚。 |
按:葶藶。以彈丸為率。故不須舉兩數。大棗。諸書皆作二十枚。本經疑是錯寫。 (或曰:葶藶。搗之則粘膩。足以自丸。不必補末蜜二字。) |
《外台必效》:療天行病後。因食酒麵。肺中熱擁。遂成咳不止。 |
于本方:加桑白皮。桔梗。麻黃。 |
又崔氏:療大腹水病。身體腫上氣。小便澀赤。云云。 |
于本方:加杏仁。各搗。和合。平旦空腹服八丸。云云。 |
《幼幼新書》:簡要濟眾。治小兒水氣﹝edema﹞腹腫。兼下痢膿血。小便赤澀方。 |
葶藶子半兩。以棗肉和。搗為丸。(施圓端效方。名散腫丸。) |
雞峰《普濟方》曰:著作雷道矩病吐痰。頃間已及升餘。咳不甚。面色黯鬱。精神不快。兆告曰:肺中有痰。胸膈不利。令服仲景葶藶大棗湯。一服訖已。覺胸中快利。略無痰唾矣。 |
桔梗湯方: (原注血痹。當喉痹﹝pharyngitis﹞。然要是後人所續加。) |
按:排膿散。用枳實。芍藥。桔梗。排膿湯。于本方。加生薑。大棗。是知桔梗有排膿之功。但此間所有。氣味輕淡。不足以抵當大病。彼土古時之品。則恐不如此也。 |
《聖濟》: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湯方。 |
于本方:加麥門冬。青蒿心葉。 |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
按:麻杏甘石湯。厚樸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皆麻黃石膏同用。麻黃發陽。石膏逐水。二味相藉。而驅飲之力更峻。不必取之於發表清熱。蓋此四方。緊慢稍異。而其旨趣。則大約相均。要在臨證之際。隨其劇易。以為審處耳。 |
附方: |
《外台》:炙甘草湯。 (《外台》:桂枝二兩。阿膠三兩。炙。大麻子仁半升。大棗四十枚。擘。餘同。方後云: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煎八物。取四升。絞去滓。內膠上微火烊銷。溫服七合。日三夜一。) |
按此方:施之泛泛噁心﹝nausea﹞者。必增嘔逆﹝emesis﹞。溫溫液液。蓋別有義。未考。又此方證。與麥門冬湯證相近。俱系滋養上焦之劑。 |
《千金》:甘草湯。 |
按:《傷寒類要》。以單甘草湯:治炙甘草湯證。其理一致。 |
《千金》:生薑甘草湯。 |
按此方:亦治肺冷而萎。猶是甘草乾薑湯之變方。沈氏說欠當。又而渴。當作不渴為妥。 |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按此方: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湯之意。取之扶胸中陽氣。不和調營衛。蓋亦屬肺冷之痿。 |
《外台》:桔梗白散。 |
按此條:與桔梗湯。證一而方異。蓋所傳之本不同也。然肺癰其膿稍成。正氣隨衰。峻猛之劑。恐不能堪。王氏所據。豈得無錯乎。 |
《千金》:葦莖湯。 |
按此方:主證。蓋在虛實之間。 |
又按: 蘇敬《新修本草》白瓜條曰:別錄云:甘瓜子。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好。腹腎脾內癰湯要藥。 《本草》以為冬瓜。但用蒂不云子也。又今腸癰湯中之用。俗人或用冬瓜子。非也。 又案諸《本草》。單云瓜子。或云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當改從甘也。 (原本。膿。作濃。藥。作樂。今從《證類本草》改。) 此說可以確瓜瓣之為甜瓜矣。 |
《醫心方》。張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棗丸方。 |
大棗(百枚去核)、杏仁(百枚熬)、豉(百二十枚)。 |
凡三物。豉。杏仁。搗令相得。乃內棗。搗令熟和調。丸如棗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漸增之良。 (按此:疑雜病論之遺方。仍附於此。)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