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脈有陰陽之法
原文: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
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
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滑、長、浮、濇(ㄙㄜˋ) 、短、沉也。
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浮者,陽也;
濇者,陰也。短者,陰也;沉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註解:
[壹]
<一>呼出為陽,吸作為陰,心肺為陽腎肝為陰,各以部位之高下而應之也。
<二>一呼再動,心肺主之。一吸再動,腎肝主之。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日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
<三>其脈在中,在中者,在陰陽呼吸之中,何則﹖以脾受穀味,灌溉諸藏,諸藏皆受氣於脾土,主中宮之義也。
[貳]
<一>浮為陽,沈為陰,此承上文而起下文之義。
[参]
<一>心肺俱浮而有別也﹖
1、心為陽中之陽,故其脈浮而大散。
2、肺為陽中之陰,其脈浮而短濇。
<二>肝腎俱沈,而有別也﹖
1、肝為陰中之陽,其脈牢而長。
2、腎為陰中之陰,其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古益袁氏,謂腎屬水,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外柔內剛,水之象也。
3、脾說見前。
[肆]
<一>又設問答,以明陰陽,脈見於三部者,不單至也,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
1、浮者輕手得之,長者通度本位,滑者往來流利,皆陽脈也。
2、沈者重手得之,短者不及本位,濇者往來凝滯,皆陰脈也。
<二>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又一陽一陰,如是之不一也。
<三>夫脈之所至,病之所在也,以脈與病,反經絡藏府參之,某為宜,某為不宜,四時相應,以名病之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