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名流列傳 吳.董奉: |
按《三國志》士燮傳注: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頤搖消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奉字君異,候官人也。 |
按《神仙傳》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 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 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行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 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 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 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 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後四日乃能語,云: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獄各一戶,戶纔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士從外封塞之,不復見外光,恍忽聞戶外人言云,太乙遣使來召士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二人持節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 燮遂活。 因起謝曰:某蒙大恩,何以報效? 乃為奉起樓於庭中。 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 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 如是一年餘,辭燮去。 燮涕泣留之不住。 燮問:欲何所之? 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 燮即為具之。 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 七日後,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云:為謝燮加自愛理。 燮聞之,乃起殯,發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 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 |
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 病者云: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咂,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 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當癒,勿當風! 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癒,身如凝脂。 後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 乃自齎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 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 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 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餘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裏取水,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 乃止。 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 |
齎○→【齎:音,ㄐㄧ。動:贈送。拿、持。挾抱、懷持。】 |
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 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羣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穀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穀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羣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穀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 奉每年貨杏得穀,旋以賬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餘人。 解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 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癒。 奉遂納女為妻。 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之,年十餘歲。 奉一日聳身入雲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 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易覺也。 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
按《南康府志》董奉,字君異,候官人。 有道術,隱廬山為人治病,不受謝,惟令種杏一株,數年成林。 杏熟易穀,以濟貧民。 永嘉中仙去。 今廬山杏林,乃其遺蹟。 |
#經筋平衡;經筋醫學;經筋保健;經筋雕塑;經筋手療;##經筋整體保健;經筋教學;永康堂‧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