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清‧陸以湉) |
卷四: |
舌: |
臨症視舌。最為可憑,然亦未可執一。 《正義》云:凡見黑舌,問其曾食酸甜鹹物,則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 然梁成之黑,必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 又惟虛寒舌潤能染,若實熱舌苔乾燥,何能染及耶? 凡臨症欲視病患舌苔燥潤,禁飲湯水,飲後則難辨矣。 《重慶堂隨筆》云:淡舌白苔,亦有熱症,黃濃滿苔,亦有寒症,舌絳無津,亦有痰症,當以脈症便溺參勘。 又白苔食橄欖即黑,(凡酸物皆然。) 食枇杷即黃,又如燈下看黃苔,每成白色,然則舌雖可憑,而亦未盡可憑,非細心審察,亦難免於誤治矣。 |
黑舌苔有寒熱之分,辨別不精,死生立判。汪苓友謂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誠扼要之言也。 (舒馳遠《傷寒集注》)謂黑苔乾刺為二證, 一為陽明熱結,陰津立亡,法主大黃、芒硝,急奪其陽,以救其陰,陰回則津回。 一為少陰中寒,真陽霾沒,不能薰蒸津液﹝body_fluids﹞,以致乾燥起刺,法主附子、炮薑,急驅其陰,以回其陽,陽回則津回。據此則黑苔冷滑者,必無陽證,而黑苔乾刺者,有陽證復有陰證矣。 臨症者可不慎歟? |
舌現人字紋,多因誤投寒藥所致,楊乘六治沈姓感症危甚,舌黑而枯,滿舌遍裂人字紋,曰:脈不必診也。 此腎氣湊心,八味證也,誤用芩連,無救矣。逾日果歿。 |
程杏軒治農人患傷寒﹝typhoid﹞數日,寒熱交作,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如雨,脈虛神倦,舌苔白滑,分開兩歧,宛如刀劃,詢知誤服涼藥,與六味回陽飲,服之有效,斷進左右二歸飲數劑,舌苔漸退而安。 又《傷寒金鏡錄》有裂紋如人字形者,因君火﹝sovereign_fire﹞燔灼,熱毒炎上而發裂,宜用涼膈散,此則舌見紅色,又當細辨脈症,分別治之。 |
繆氏子年十六,舌上重生小舌,腫不能食,醫以刀割之,敷以藥,閱時又生,屢治不痊,精力日憊,向余求藥,檢方書用蛇蛻燒灰研末敷之,(不用刀割。) 立愈,後不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