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清‧李冠仙)

 【附錄】:論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

痢疾﹝dysenteria﹞經稱腸癖﹝dysentery﹞,今稱滯下,皆濕熱﹝damp_heat﹞蘊結所致。

 濕熱﹝damp_heat﹞干於氣分則白,干於血分則紅。

 治法主通,《內經》通因通用,為痢言之也。

 症雖日夜百行,通則自愈,不至於死。

 惟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實屬危險,飽不煞的痢疾﹝dysenteria﹞,奈何湯下不下乎?

 其故亦由濕熱﹝damp_heat﹞薰蒸,胃口壅塞不通,非通不生,而通胃口,頗難於通大腸。

 古方或用人參加石蓮肉,或用敗毒散加陳倉米,謂之倉廩湯,而多不效。

 夫濕熱﹝damp_heat﹞之毒壅塞胃口,乃藥必用參,適以助邪,安望其通耶?

 大抵非苦寒﹝bitter_cold﹞之品,加以通胃降氣之藥不可。

 或云涵初之方,非苦寒﹝bitter_cold﹞為君耶?

 然則即服涵初方可矣。

 不知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連藥亦不能下,如能下,不為噤口矣。

 大約初起,只好以些少藥緩緩投之,以生川連為君,稍加通藥一二味,或加制軍少許,但得下嚥不嘔,即緩緩再進;藥果能進,自可漸漸納穀,然後以大劑通大腸之藥進之,大腸得通,胃口自不壅塞。

 予嘗治此症,用生黃連(五分)、新會皮(五分)、鮮竹茹(三錢),煎清汁半鐘,以銅匙少少進之,略停一刻再進,半日始將半鐘服盡,竟得不嘔,居然胃漸開而熱漸退,可進米飲,次日以涵初方加大黃三錢與服。

 其始便次不可數計,服藥後約三四時辰,陡然大通,便次大減,腹痛亦大減。

 次日只解六次,再進原方,減大黃(一錢),又再進原方,去大黃不用,而痢全止矣。

 因治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不易,特記此案,以見急症緩調之法,切勿急投大劑,致胃不能受,以為無藥可救矣,不知所貴在服藥得法耳!

 我後人不可輕視此法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