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清‧李冠仙) |
論診病須知四診: |
診病之法,無過於望、聞、問、切,所謂四診也。 此四字無人不知,果得其法,病無不治。 |
而醫多差誤者,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得,手不能應也。 其中奧妙,本難盡言,然初學診病,果能得其大略,臨症留心,久之純熟,自然觸手成春。 |
第一曰望。 |
望者,望其色也。 凡人五官,應乎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目為肝竅,鼻為肺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心開竅於舌,又心寄竅於耳。 病在何官,即可知其在何臟矣。 又五色配乎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白屬肺,赤屬心,黑屬腎,青屬肝,黃屬脾。 面現於色,又可推及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矣。 面部多屬陽明,左顴屬肝,右顴屬肺。 色有不當現而現者,可推而知臟腑﹝organs﹞之受克于何臟矣。 凡此變化,言不能窮,而總以五行之生克推之,自然有得。 昔扁鵲見齊侯,一望而知其病在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血脈;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腸胃;又五日,而知其病皆在髓。 望之時義大矣哉! 今人雖不敢希古神醫,而氣色之現於面者,未嘗不可望而知也。 至望其舌,尤屬緊要。 蓋病在臟腑﹝organs﹞,醫非盧扁,何能視見? 而有可見者,除二便外,則舌為要。 舌之可推測者最多。 《傷寒舌鑒》三十六舌,不可不曉。 《張氏醫通》加至一百二十舌,其繪圖大半以苔之裂紋為辨,以為精詳,實多造作,徒亂人意耳! 予以為看舌之道,先看其有苔無苔。 舌赤無苔,陰虧已極;兩旁有苔,中心無苔,有似紅溝,亦屬陰虧。 薄薄苔痕,平人之舌。 若苔濃則胃有停滯,白則夾寒,黃則夾熱,板則邪滯未化,腐則邪滯漸化。 苔如米粉,邪滯甚重,在時邪門﹝seasonal_pathogen﹞,雖白而乾,可以用下。 然又必觀其堆之鬆緊,緊則為實;松又為虛,有用補而退者。 舌苔焦色,屬熱所致。 苔之全黑,火極似水,非下不可。 然必審其燥與潤,燥生芒刺,熱重無疑;若黑而潤,絕不煩渴,反屬火不歸原,急宜桂、附回陽,稍進寒涼,則必隕命。 此看舌之重在苔也。 至於舌乃心之苗,脾脈連舌本,腎脈夾舌本,肝脈繞舌本。 舌本紅,屬陰虛內熱; 舌尖紅,屬心火; 舌本紅腫或破碎疼痛,屬心脾積熱; 舌強,屬痰熱; 舌卷,屬肝氣欲絕; 舌不能言,屬腎氣不至。 此類由臟而發者居多,全在乎望之詳審,則望舌不誠要哉? |
第二曰聞。 |
診病可聞而知者較少,然不可不辨也。 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聲多壯厲,內傷﹝internal_damage﹞聲多怯弱。 聞呼吸而辨其調否? 聞鼻息而辨其利否? 床帳內有病氣,知其邪之深;床帳內無病氣,知其邪之淺。 語言舛錯,恐其邪之伏;語言清白,恐僅內之傷。 哼聲不止,恐疼痛之難禁;怠惰懶言,恐形神之交憊。 此皆聞之不可忽者也。 |
第三曰問。 |
尤不可不細。 問其寒熱與否;問其有汗與否;問其頭疼﹝Headache﹞、身痛與否; 問其大解閉否;問其大便之或燥或稀或溏,並問解出之熱否臭否; 問其小溲之利否、多否少否; 問其溲色之或白或黃或赤,並問溲出之熱否臭否、清否濁否; 問其夜尚能寐否;問其飲下之甘否,饑否吐否? 問其胸胃之悶否;問其腹之痛否。 痛而拒按屬實,輕則消導,重則攻下,雖痛喜按屬虛,或宜溫通,甚宜溫補。 問其口中乾渴否;渴欲飲否;飲欲熱否;飲欲冷否;邪熱作渴,必然欲飲。 陰虛內熱,渴不欲飲。 問其有汗與否;汗出退熱否;邪從汗解,得汗熱退,或退不淨,再汗即淨。 陰虛發熱,雖汗不解,屢發其汗,而熱轉甚。 此非問不得而知也。 而更有不得不問者,問其人向有舊疾否,或向有肝氣,或向有血症。 發散之藥性屬辛溫,太過則肝氣因之而發,消導之藥性多香燥,太過則吐紅便血﹝hematochezia﹞之恙因之而發;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未去,內傷﹝internal_damage﹞加增,醫者何以處此? 況病情甚多,凡有舊疾,必先細細問明,用藥兼顧,早為監製。 問而知之謂之工,不誠然乎! |
若夫第四曰切。 |
尤四診中之最要者。 學人須將二十七脈細細推敲,《瀕湖脈訣》熟熟記誦,諸名家論症必論脈,多多考驗。 臨症時心平氣靜,先以中指按定關脈,掌後高骨謂關也,乃齊下前、後二指,是為三部脈,前指按關前寸部也,後指按關後尺部也。 先浮按,次中按,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診,合為九候。 毋庸以二十七脈來尋病脈,而病患自然現出何脈。 大抵浮、沉、遲、數、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曉;其餘脈象,初學不易推求,然久熟貫串,自能領會。 雖仲景先師,謂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正要人細心領會耳! 不然脈之不知,何能診病耶? 至於何脈主何病,有獨見者,有兼見者,有三四見者。 如傷寒﹝typhoid﹞脈必浮而兼緊,傷風脈必浮而兼緩,風寒化熱脈必浮而兼數,由熱生痰脈必數而兼滑。 又如肝病脈必弦,有熱必兼數,犯胃生痰必弦數而兼滑。 凡病可從此類推。 至於獨大、獨小、獨數、獨弦,更可以尋病之所在。 或脈本六陽,陰必先虧;或脈本六陰,陽先不足。 用藥另有斟酌。 病雖變幻無窮,總不外乎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六腑﹝Six_Fu_Organs﹞,三部九候果能無差,自能按經施治。 予論雖言大略,而學人從此入門,加以工夫考校,何患醫道之不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