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東漢‧華佗) |
卷上: |
陰陽大要調神論 第二: |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 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 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 故鐘于陽者長,鐘于陰者短。 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 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 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 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 陽始于子前末于午後,陰始于午後末於子前。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 《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
嗚呼! 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 其身死,生告陳。 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 陰家脈重,陽家脈輕; 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 陽候多語,陰症無聲; 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 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 |
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 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 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 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 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 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 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 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