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病傳變與預後: ﹝Progress_and_Prognosis_Of_shaoyang_Disease﹞ |
【學習要求】 |
瞭解少陽病傳變及預後﹝Prognosis﹞ |
【原文】 |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①故也。﹝269﹞ |
【詞語解釋】 |
①、陽去入陰:即去表入裏之意。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述表病入裏之證。 傷寒六七日,為病情容易發生傳變之期,但是否發生傳變以及傳入何經,應以脈症為憑。 今見無大熱,是指表無大熱,乃邪已入裏,故外熱較輕。 躁煩一症,陰盛陽盛均可出現,若邪入陽明,陽熱亢盛,擾及心神,便可見躁煩,除本症外,還當見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汗出,腹脹便秘,脈沉實有力等; 若邪入陰經,陽衰陰盛,虛陽浮越,亦可見躁煩,但應當伴有吐利肢厥,脈微等。 總之,不論內傳陽明還是邪陷三陰,均是表病入裏,陽去入陰。 本條是提示一主要症狀,說明病情已發生傳變,告誡醫者應注意辨證。 |
【原文】 |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270﹞ |
【原文析義】 |
本條辨傷寒不傳三陰之證。 按《素問•熱論》傳經理論是以日數為憑,所謂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 這顯然與臨床實際不符,對此,仲景指出病情是否發生傳變,應以脈症為憑,詳見原文第4、5條。 本條又進一步強調了這一問題,傷寒三日,是指外感病過了三天,若按《內經》理論,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但是否發生傳經,絕不是以日數為憑,而應以脈症為據,如果病人表現能食不嘔,說明正氣相對較旺,胃氣尚和,疾病沒有發生傳變,故曰「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反之,若傳入三陰,太陰當見腹滿而吐,食不下; 少陰當見欲吐不吐,或吐利肢厥;厥陰當見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今不見這些脈症,說明未傳入三陰。 本條總的精神是再次強調疾病是否發生傳變,應以脈症為憑,不能拘於日數之說。 |
【原文】 |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271﹞ |
【原文析義】 |
本條辨少陽病欲愈的脈象。邪入少陽,其脈多弦,乃膽火較盛所致,今外感少陽病過了幾日,脈象由弦變為小者,說明少陽之邪漸退,其病欲愈。 此脈小是脈象漸趨和平,除脈象外,其症狀亦必逐漸減輕。反之,若脈小而症狀加劇,出現肢冷吐利等症,則是邪勝正衰,病邪有內陷之勢,不可與本條同論。 |
【復習思考】 |
舉例說明少陽病是否發生傳變以何為依據? |
第05節 少陽病欲解時﹝Shaoyang_disease_tending_to_be_cured﹞ |
【學習要求】 |
瞭解少陽病欲解時及機理。 |
【原文】 |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①。﹝272﹞ |
【詞語解釋】 |
①、從寅至辰上:指寅、卯、辰三個時辰。即從3時至9時。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少陽病欲解的時間。 少陽屬木,其氣通於春,春建於寅,是陽氣生髮之始。 從一日來看,子時為陰極之時,陰極之後,寅、卯、辰時為陽氣生發之際,值此三時,少陽氣旺,得自然界陽氣之助,抗邪有力,故其病易解。但欲解時並不等於其病必解,還應乘這有利之時,和解少陽,扶正祛邪,以加速疾病向愈。 |
【復習思考】 |
如何理解少陽病欲解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