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卷十三 傷寒類證 三十六章:

傷寒類證 三十六章:

傷寒類證 溫病﹝warm_disease﹞一章:

溫病者﹝warm_disease﹞,春時之感于風露者也。

 《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秘,陰氣乃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陽強不密,即冬不藏精之義。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木火司乎生長,金水司乎收藏。

 冬時寒水當令,陽氣潛伏,宜順天時,以藏水精,精藏則相火﹝ministerial_fire﹞不泄,腎陽乃秘。

 若冬不藏精,坎陽瀉露,相火﹝ministerial_fire﹞升炎,孔竅常開,是以易傷于寒,寒束皮毛,相火﹝ministerial_fire﹞莫泄,雖當冰雪之天,實行曦赫之令。

 及其令氣一遷,寒去溫來,襲以春風,開其皮毛,營愈欲泄,氣愈欲閉。

 衛氣斂閉,遏其營血,鬱熱燔蒸,溫病﹝warm_disease﹞作矣,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冬傷于寒者,因腎精不藏,相火﹝ministerial_fire﹞發洩,外寒閉其內熱也,春必病溫者,因衛氣得風,遏其營血也,非叔和《序例》所謂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而為溫病﹝warm_disease﹞之謂。

 此與若痙﹝tetany﹞、若濕、若暍﹝thermoplegia﹞、若霍亂﹝cholera﹞等,較之風寒之病,雖不同氣,而實則同類。

 熱病論:熱病者,傷寒之類也,故將傷寒同類之證,列于六經之後。

 風、寒、溫、痙﹝tetany﹞、暍﹝thermoplegia﹞、霍亂﹝cholera﹞等,皆是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之病,故為同類也。

溫病﹝warm_disease﹞一: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warm_disease﹞。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身重﹝generalized_heaviness﹞,多眠睡,鼻息必齁,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Dysuria﹞,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失溲﹝urinary_incontinence﹞。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jaundice﹞,劇則如驚癇﹝Startled_epilepsy﹞,時瘈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春溫之病,受之少陽、厥陰兩經,其初感則在少陽之經,其經盡則在厥陰之臟。

 以其寒水不蟄,陽根失秘,當冬藏之時,而行春泄之令,風木發揚,不俟春交,相火﹝ministerial_fire﹞升炎,無須夏至﹝Summer_Solstice﹞,其木火之氣,久泄于蟄閉之秋,故膽肝之經,必病于生長之日。

 少陽 、厥陰,實為春溫受病之所也。

太陽寒水之經,主司皮毛,風寒外束,皮毛不開,經氣鬱遏,必見惡寒。

 溫家風露外襲,木火內應,感于太陽之部,應在少、厥之經。

 木火當令,寒水無權,故但見發熱,不覺惡寒。

 風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發渴。

是其津血耗傷,最忌汗、下、火劫。

 若發汗方已,陰亡火烈,木枯風揚,身熱﹝generalized_heat﹞如灼,名曰風溫。

 風性發洩,故脈浮汗出。

 木邪克土,土敗則身重﹝generalized_heaviness﹞,土氣困乏則多眠。

 胃逆肺阻,氣道不通,則鼻息必齁。

 厥陰 之脈,上咽環唇,經絡枯燥,開闔蹇澀,故語言難出。

 被下則亡脾胃膀胱之津,土燥水涸,故小便不利﹝Dysuria﹞。

 太陽 之脈,起于內眦﹝inner_canthus﹞,少陽之脈,起于外眦﹝outer_canthus﹞,目系焦縮,是以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

 風木疏泄,膀胱不藏,是以失溲﹝urinary_incontinence﹞。

 被火則益其肝膽之熱,微則枯木賊土,而發黃色,劇則神魂驚惕,筋脈瘈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黃變而黑,色若煙熏。

五行之理,病則傳其所勝,發黃﹝jaundice﹞、瘈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驚癇﹝Startled_epilepsy﹞,皆少陽之病﹝shaoyang_disease﹞氣傳于陽明者也。

 《素問·診要經終論》:陽明終者,善驚,色黃。

 以土色為黃,而木主五色,木邪逼土,土鬱則黃色外見也。

 肝膽藏魂,故發驚駭。

《素問·陽明脈解》: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緣甲木生于癸水,甲木之降,隨乎戊土,甲木下降,而戊土培之,根深不拔,是以膽壯。

 陽明 熱甚而惡火,脈解語。

 被火則胃熱愈增,氣逆不降,甲木升泄,膽氣無根,虛飄浮蕩,上侵戊土。

 木者,陽明之所畏也,一聞木音,則土氣振驚,畏其所不勝也。

 驚者,膽胃之合病,陽根失培,土木皆怯也。

 肝膽主筋,筋養干陽明,而滋于膀胱。

 陽明 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陽明之津衰,則宗筋不養,是以緩急失中,發為瘈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

 瘛,急也。瘲,緩也。

 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反折瘈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正此義也。

 血者,色之華也,火逼血燥,無以華色,色之黃者,加以枯槁黎黑,故形如火熏也。

 是皆緣于診治之逆。

 一逆尚可引日而待時,再逆則追促其性命之期矣。

溫病﹝warm_disease﹞與瘟疫﹝pestilence﹞不同,瘟疫﹝pestilence﹞之熱在經,因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而內鬱,原無裏熱也,溫病﹝warm_disease﹞之熱在臟,因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而內應,原有裏熱也。

 瘟疫﹝pestilence﹞原于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或但傳經絡,而病外熱,或入臟腑,而病內熱,視人裏氣之陰陽虛盛,各有不同,溫病﹝warm_disease﹞原于內傷,而發于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熱從內應,自裏達表,無但傳經絡不傳臟腑之理,即《內經》之熱病也。

 三日之內,病在三陽,三陽未傷,可用汗法,三日之外,病在三陰,陰枯熱極,必用瀉法。

 《內經》汗瀉,俱是針刺,改而用藥,汗宜辛涼之劑,瀉以清潤之方,滋其燥熱,以救焚毀可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