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主要是討論經脈的根穴與結穴在治療上的作用。
根,是經脈之氣始生之處;結,是經脈之氣歸結之地。
本篇詳述了足之三陰三陽經根結的部位與穴名,對應於開、闔、樞而具有的不同作用及其所主的疾病;又列舉了手足三陽經各自之根、溜、注、人等部位的主穴。由於本篇的內容,著重於經絡的根結本末與治療的關係,所以篇名叫做「根結」。
【原文】
岐伯日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經[1]不可勝數,不知根結[2],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
【提要】本段由人體受自然氣候的影響所發生之疾病,引出了經脈的「根結」以及針法的原則等問題。
【注釋】
[1]奇邪離經奇邪,指不正的邪氣。離經,指反常氣候所生的病邪,由經絡深入臟腑而流傳不定。
[2]根結據馬蒔所言脈氣所起的地方叫根,脈氣所歸的地方叫結。根,有根本之意;結,有終結之意。
【詳解】
岐伯說天地自然陰陽消長的變化,使得自然界氣候時令的變化表現為寒熱相互交替推移。就陰陽的屬性而言,春夏秋冬各個季節所含的是陰多還是陽多?陰陽的象數各不相同,陰的法則是偶數(二、四、六、八、十),陽的法則是奇數(一、三、五、七、九),由此構成了陰陽盛衰的各種現象。
發生在春夏的疾病,因春夏屬陽,夜短晝長,是陰氣少而陽氣多的季節,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陰氣少而陽氣多。對於這類陰陽不能調和的病變,應該在哪一經用補法、在哪一經用瀉法呢?發生在秋冬的疾病,因秋冬屬陰,晝短夜長,是陽氣少而陰氣多的季節,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陽氣少而陰氣多。因為此時陰氣旺盛而陽氣偏衰,所以草木的莖葉(相對於根部而屬陽)就會因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而枯萎凋零,水濕和雨露就會下滲並滋養於它的根部(相對于莖葉而屬陰)而使之更加粗壯,由此就順應於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完成了陰陽相移的轉化。根據這種陰陽盛衰相移的情況,發生在秋冬的疾病,又應該在哪一經用瀉法、哪一經用補法呢?在感受了四季反常氣候而生的異常邪氣後,因治療不當以致病邪離開經脈,流傳無定,甚至深人臟腑,而造成各種疾病的情況真是數不勝數,這主要是因為不懂得經脈根結本末的含義,不瞭解五臟六腑之開、闔、樞的深淺出入的作用,以致機關折損,樞紐敗壞,臟腑開闔失司,精氣走泄不藏,體內的陰陽之氣受到極大的損耗,而正氣也不能再起而抗邪所致的。至於運用九針調和根結本末的玄妙機理,其大要就在於經脈本末根結開闔的情況。所以如果能夠懂得經脈本末根結開闔有始有終的含義,那麼一句話就可以把九針的奧妙說完;如果不懂得終始的含義,那麼針刺的理論也就要消亡了。
【原文】
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於顙大[1],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瞧[2]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3]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
【提要】本段講足三陽經的根結所在、足三陽經的作用及其相應的病證及治法。
【注釋】
[1]顙大顙,音嗓。顙大,穴名,指頭維穴。
[2]宛瞧宛,音與義同"鬱"。瞧,音焦,即肌肉不豐滿的意思。
[3]骨繇繇,音搖,通"搖"。骨繇,形容骨節弛緩而不能收縮以致身體動搖不定的樣子。
【詳解】
足太陽膀胱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面部的命門。所謂命門,就是指目內眥的睛明穴。
足陽明胃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側之次趾前端的厲兌穴,其上端結於額角處的顙大。所謂顙大,就是指鉗束于耳之上方、額角部人髮際處的頭維穴。
足少陽膽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內側之次趾前端的足竅陰穴,其上端結於耳部的窗籠。所謂窗籠,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聽宮穴。
|
下端根部 |
上端結於 |
足太陽膀胱經 |
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 |
面部的命門 |
足陽明胃經 |
足大趾外側之次趾前端的厲兌穴 |
額角的頭維穴 |
足少陽膽經 |
足小趾內側之次趾前端的足竅陰穴 |
耳部的聽宮穴 |
太陽為三陽之表,主表而為開;陽明為三陽之裏,主裏而為闔;少陽介乎表裏之間,轉輸內外,如門戶之樞紐而為樞。
由於太陽主表為開,敷布陽氣以衛外,所以開的功能受損.就會使表陽不固、皮膚乾枯,外邪易於侵襲人體而出現急暴發作的病證。所以對於這類暴發的病證,就可以取用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所謂「肉節瀆」的「瀆」字,是皮膚肌肉乾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
陽明主裏為闔,受納陽氣以供養內臟,倘若闔的功能受損,陽氣就會「無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痿軟無力的痿疾。所以對於這類痿疾,就可以取用足陽明胃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所謂「無所止息」的意思,是說胃氣不運,就會導致真氣留滯不行,病邪盤踞不去而發生痿疾。
少陽介乎表裏之間,轉輸內外,可出可人而為樞,如果樞的功能受損,就會發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穩。所以對於骨繇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陽膽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骨繇病患者,骨節弛緩不收。之所以稱它為「骨繇」,就是因為其患者骨節緩縱而會出現身體動搖不定的病狀。
|
三陽 |
主 |
作用 |
功能受損 |
足太陽膀胱經 |
之表 |
開 |
敷布陽氣以衛外 |
表陽不固、皮膚乾枯,外邪易於侵襲人體而出現急暴發作的病證。 |
足陽明胃經 |
之裏 |
闔 |
受納陽氣以供養內臟 |
就會胃氣不運,就會導致真氣留滯不行,病邪盤踞不去而發生痿疾,而引起四肢痿軟無力的痿疾 |
足少陽膽經 |
表裏之間 |
樞 |
表裏之間,轉輸內外,如門戶之樞紐而為樞。 |
患者就會發生骨節緩縱;出現身體動搖不定的病狀 |
對於以上各種病證,都要根據三陽經開、闔、樞的不同作用和相應的病候,從各種病證的具體病象中找出其致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
【原文】
太陰根于隱白,結於太倉[1]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于玉英[2],絡於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3]無所輸膈洞[4],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提要】本段講足三陰經的根結所在、足三陰經的作用及其相應的病證以及相應病證的治法。
【注釋】
[1]太倉就是位於臍上四寸處的中脘穴,其穴屬於任脈。據《甲乙經》,中脘穴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太倉。
[2]玉英就是任脈的玉堂穴,其穴位於膻中穴上一寸六分處。據《甲乙經》,玉堂穴還有一個名字叫作玉英。
[3]倉廩貯藏穀的器具叫倉,貯藏米的器具叫廩。倉廩,在這裏代指脾胃。
[4]膈洞膈,就是膈塞不通;洞,就是下瀉無度。
【詳解】
足太陰脾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其上端結於上腹部的太倉(即中脘穴)。
足少陰腎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心的湧泉穴,其上端結於咽喉部的廉泉穴。
足厥陰肝經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側端的大敦穴,其上端結於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向下聯絡於膻中穴。
太陰是三陰之表而為開;厥陰是三陰之裏而為闔;少陰介於表裏之間而為樞。
由於足太陰主脾,在表為開,所以開的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脾失運化,不能轉輸水穀精氣,而在上出現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現直瀉無度的洞泄。對於這種膈塞以及洞泄的證候,應當取用足太陰脾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所以說足太陰脾開的功能受到損傷,就會因陰中之陽氣不足而發生此類疾病。
足厥陰主肝,在裏為闔,倘若闔的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肝氣阻絕於內,精神抑鬱而時常感到悲哀。對於這種時常有悲哀之感的病證,就應該取用足厥陰肝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
足少陰主腎,介於表裏之間而為樞,如果樞的功能受損,就會導致腎經脈氣有所鬱結以致大小便不利。對於這種二便不通的病證,就應該取用足少陰腎經的腧穴,根據病情的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來進行治療。凡是這種有經氣鬱結不通的病證,都屬於虛證,當取用補其不足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
下端根部 |
上端結於 |
三陰 |
主 |
功能受損 |
足太陰脾經 |
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 |
上腹部的太倉(即中脘穴) |
之表 |
開 |
在上出現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現直瀉無度的洞泄。 |
足厥陰肝經 |
足心的湧泉穴 |
咽喉部的廉泉穴 |
之裏 |
闔 |
肝氣阻絕於內,精神抑鬱而時常感到悲哀 |
足少陰腎經 |
足大趾外側端的大敦穴 |
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 |
表裏之間 |
樞 |
導致腎經脈氣有所鬱結以致大小便不利。 |
【按語】
以上兩段,統論足之三陰三陽的經氣,都根於四肢末端,而分別結於頭、胸、腹等部位。從根部到結部的走行方向,都是由四肢走向軀幹,這就說明了十二經的經氣,都是出自四肢末端,而分別走向頭面與軀幹內臟,漸行漸深,漸行漸大的。由此可知,肘膝以下井、滎、輸、經、合五輸穴有出入流注等名稱,也是基於這種根結理論而得出的。十二經各有根結這一理論,在經絡、腧穴以及針刺治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將本篇與《靈樞·衛氣》所載之「十二經標本」的內容合參並閱,就可以對根結標本的作用有進一步的瞭解。
【原文】
足太陽根于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於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1]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於下陵[2]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于陽谷,注於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於扶突、偏曆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提要】本段講手足三陽經各自之根、流、注、人的部位所在。
【注釋】
[1]人于天容、光明也天容穴乃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而天沖穴才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的腧穴,二者同在頭頸部,故"天容"疑為"天沖"之誤。
[2]注於下陵"下陵"有兩解,一說指胃經合穴足三裏穴;一說指胃經經穴解溪穴。二者皆有其理,本篇語譯取前者。
【詳解】
足太陽膀胱經的下端根部,在本經的井穴至陰穴,其脈氣流于原穴京骨穴,注於經穴昆侖穴,上入於天柱穴,下入於飛揚穴。
足少陽膽經的下端根部,在本經的井穴足竅陰穴,其脈氣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經穴陽輔穴,上入于天容穴,下入于光明穴。
足陽明胃經的下端根部,在本經的井穴厲兌穴,其脈氣流于原穴沖陽穴,注於合穴足三裏穴,上入於人迎穴,下人于豐隆穴。
手太陽小腸經的根部,在本經的井穴少澤穴,其脈氣流于經穴陽穀穴,注於合穴小海穴,上入於天窗穴,下人于支正穴。
手少陽三焦經的根部,在本經的井穴關沖穴,其脈氣流于原穴陽池穴,注于經穴支溝穴,上入於天牖穴,下人于外關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根部,在本經的井穴商陽穴,其脈氣流于原穴合穀穴,注于經穴陽溪穴,上人於扶突穴,下人於偏曆穴。
以上所述,就是所謂手足三陽經左右共十二條經脈的根、溜、注、人的部位,凡是屬於血氣在經絡中滿盛的病證,都可以取用這些穴位瀉之。
|
下端根部,在本經的 |
其脈氣溜于 |
注於經穴 |
上入於 |
下入於 |
足太陽膀胱經 |
井穴至陰穴 |
原穴京骨穴 |
經穴昆侖穴 |
天柱穴 |
飛揚穴 |
足少陽膽經 |
井穴足竅陰穴 |
原穴丘墟穴 |
經穴陽輔穴 |
天容穴 |
光明穴 |
足陽明胃經 |
井穴厲兌穴 |
原穴沖陽穴 |
合穴足三裏穴 |
人迎穴 |
豐隆穴 |
手太陽小腸經 |
井穴少澤穴 |
經穴陽穀穴 |
合穴小海穴 |
天窗穴 |
支正穴 |
手少陽三焦經 |
井穴關沖穴 |
原穴陽池穴 |
經穴支溝穴 |
天牖穴 |
外關穴 |
手陽明大腸經 |
井穴商陽穴 |
原穴合穀穴 |
經穴陽溪穴 |
扶突穴 |
偏曆穴 |
【按語】本段是論手足三陽經的脈氣,皆自「井穴」而出,並通過「經穴」、「合穴」或「原穴」等,入於頸部及絡脈的情況。
【原文】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日狂生[1]。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2]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3],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提要】本段講根據脈搏跳動有無歇止以及歇止次數的多少,來推斷五臟精氣盛衰的方法和意義。
【注釋】
[1]狂生是形容生理功能不正常,精神失於常態,生命已有危險的病理狀態。
[2]代即更代的意思,用以泛指脈無定候,更變無常且時有歇止的脈象。
[3]短期在此指的就是死期。李中梓說短,就是近的意思,即指死期臨近。
【詳解】
經脈之氣在一日一夜中周行於人體五十次,以運行五臟的精氣。倘若其運行太過或不及,而不能恰好達到周行五十次的次數,就屬於失常的狀態,稱做狂生。
所謂運行五十周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五臟都能夠得到精氣的營養。這種內在的功能健全與否,可以通過切按寸口的脈象,計算其搏動的次數而知曉。
如果在切按寸口脈時,脈搏在五十次跳動中,沒有一次歇止,就說明五臟健全,精氣充足,五臟都能夠得到精氣的充養;
如果脈搏在四十次跳動中,就有一次歇止,則說明其中已有一臟未能得到精氣的充養而衰敗;如果脈搏在三十次跳動中,就有一次歇止,則說明其中已有兩臟未能得到精氣的充養而衰敗;如果脈搏在二十次跳動中,就有一次歇止,則說明其中已有三臟未能得到精氣的充養而衰敗;如果脈搏在十次跳動中,就有一次歇止,則說明其中已有四臟未能得到精氣的充養而衰敗;如果脈搏在不滿十次的跳動中,就有一次歇止,則說明五臟都已得不到精氣的充養,而五臟之氣也就都已衰敗了。
由此,根據脈搏跳動歇止的情況,就可以預測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本經《終始》篇中已有了詳細的闡述。也就是說,脈搏在五十次跳動之內沒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臟健全、臟氣充盛的正常脈象;倘若出現脈搏跳動有歇止或脈搏跳動出現忽快忽慢而搏動不規則的現象,那麼,就表示病人的死期臨近了。
【原文】
黃帝日逆順五體[1]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餘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愫悍[2]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日膏梁菽藿[3]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懍悍滑利也。
【提要】本段闡述了平民百姓與王公貴族在體質上的差別,及其在治療時的差異。
【注釋】
[1]逆順五體逆,異於平常的、形氣不相稱的;順,一般或正常的、形氣相稱的。五體,指人的五種形體,代指五種不同類型的人。(詳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2]傈悍懍,音飄,迅疾的意思;悍,音旱,勇猛的意思。傈悍,在這裏是形容血氣運行急疾的樣子。
[3]膏梁菽藿膏,就是指肥肉;梁,就是指好的糧食;膏梁,就是指肉食美味。菽,是豆的統稱,又可用來統指粗糧;藿,統指蔬菜。
【詳解】
黃帝說一般所說的,人之五種不同形體之間的差別以及正常形體和異常形體之間的差別,是指其骨節有大有小,肌肉有堅有脆,皮膚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濁,氣的運行有滑有澀,經脈有長有短,營血有多有少以及經絡的數目等方面來說的,這些我都已經知道了。但這都是對平民百姓等體格強壯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顯貴的人,他們都是飲食精美、養尊處優的人,其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的運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勞作的人在體質狀況和生活情況上都迥然不同,那麼,在給他們進行治療時,針刺手法的快慢、進針的深淺、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嗎?
岐伯回答說: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糧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麼能相同呢?一般針刺的原則是氣行滑利的,出針就要早一些;氣行澀滯的,出針要就遲一些。氣行滑利的,針感出現快,所以應該用小針並淺刺;氣行澀滯的,針感出現慢,所以應該用大針並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針,淺刺的則要儘快出針。根據以上所說的針刺原則來看,針刺平民百姓那一類形體壯實的病人,就要深刺並留針;針刺王公貴族那一類形體柔脆的病人,就適宜用細小的針徐緩輕刺並儘快出針,這都是因為這類人的經氣運行急疾滑利的緣故。
【原文】
黃帝日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日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日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日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胰,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懾辟[1],皮膚薄著,毛腠天瞧,予之死期。
【提要】本段講形氣與病氣有餘不足的意義及其相應的治法,以及誤治的後果。
【注釋】
[1]懾辟懾,音社,同"懾(懾)"字,作畏怯、恐懼講;辟,音僻,作邪氣、淫邪講。懾辟,就是形容腸胃正氣不足,運化無力的狀態。
【詳解】
黃帝問:形體的表現與受病臟腑的功能之表現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區分並加以治療呢?
岐伯說:如果外表形體不顯強健,而受病的臟腑卻功能亢進,外似虛而內為實,就說明是邪氣在體內占著優勢,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使用瀉法來瀉除邪氣;相應的,如果外表形體魁偉強壯,而受病的臟腑卻功能低下,外似實而內為虛,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使用補法來補益正氣。
倘若外表形體不顯強健,而受病的臟腑也功能低下,這就屬於陰陽表裏血氣都已經虛弱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就不可以再用針刺進行治療,如果誤用了針刺,就會導致虛上加虛,虛上加虛就會導致內外陰陽全都衰竭,血氣也都耗盡,五臟精氣空虛,筋骨痿弱、骨髓枯涸。
老年人精氣已衰的就會因此由衰而絕、甚至於死亡;壯年人精氣充足的,也會因此耗損嚴重而難以恢復。倘若外表形體強健壯實,而受病的臟腑也功能亢進,這就被稱做陰陽表裏血氣都處於亢盛狀態,應該立即使用瀉法來瀉除邪氣,以達到排除病邪、調整正氣的目的。所以說,病氣有餘的屬於實證,應當用瀉法來治療;病氣不足的,屬於虛證,應當用補法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施用針刺治病而不懂得形體病氣順逆的意義以及補瀉的作用,就會導致正氣和邪氣相互搏掙。倘若對邪氣滿盛的病證誤用了補法,就會使陰陽各經的血氣滿溢於外,腸胃之氣壅滯不通、充塞腹內而致腹部脹滿,肝肺二臟的臟氣不得宣通而致氣機壅塞於內,陰陽運行失常而發生錯亂。相應的,倘若對正氣虛衰的病證誤用了瀉法,就會使經脈因得不到營養而空虛,血氣因過分耗損而衰竭枯涸,腸胃運化軟弱而無力,皮膚瘦薄而附骨,毛脫髮折,腠理憔悴萎弱,見到這些證候,就可以預測到其死期不遠了。
【按語】"病氣",在此並非指病邪之氣,而是相對於在外的形體表現而言,指在內的受病臟腑的功能表現(亢進或低下)。臟腑功能的亢進(有餘)或低下(不足),都屬病態,故稱其為"病氣"。
【原文】
故日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1],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日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日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提要】本段提出針刺的要領就在於調和陰陽,並強調診察病候的重要性。
【注釋】
[1]精氣乃光"光"字,《甲乙經》中作"充"字,可從。
【詳解】
所以說運用針刺治療疾病的要領,就是在於懂得要調和陰陽,使之達到平衡狀態。調和了陰與陽的太過與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氣血充沛,形體與神氣內外合一,神氣得以內藏而不散。所以說醫術高明的醫生,就能夠平復不正常的氣血運行;醫術一般的醫生,診斷不夠確切,治療不夠恰當,就往往會擾亂經氣;醫術低劣的醫生,不分虛實,濫施補瀉,就只會耗絕血氣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說使用最後那種治療方法的醫術低劣的醫生,在診治病患時是不能不特別謹慎的。
在針刺之前,必需首先審察清楚五臟傳變化生而出現的各種病候,五臟脈的脈象與五臟病候的相應情況,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嫩粗糙,然後才可以取用適當的穴位來進行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