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附錄-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
《內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 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於脾肝,宣佈于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 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液汗變化而赤為血也。 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 可不謹養哉。 故曰:血者,神氣也。 持之則存,失之則亡。 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 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於內,而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 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 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 陽道常饒,陰道常乏。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 知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于外則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hematuria﹞滲透腸間則為腸風﹝bloody_defecation﹞;陰虛﹝yin_deficiency﹞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 火極似水。 血色紫黑;熱盛于陰,發於瘡瘍﹝sore_and_ulcer﹞;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urticaria﹞,皮膚則為冷痹。 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為喜狂。 墮恐跌僕,則瘀惡內凝。 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 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 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 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 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 通腎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Abdominal_pain﹞也。 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 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 若氣虛﹝qi_deficiency﹞血弱,又當從長沙。 |
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 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血崩﹝metrorrhagia﹞所宜; 乳香、沒藥、五靈脂、淩霄花者,血痛所宜; 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 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 乾薑桂者,血寒所宜; 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 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 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