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輸第二
【題解】本篇重點討論了五臟六腑與經脈之氣在肘膝關節以下出人流注經過的部位,具體指出了每經井、滎、輸、原、經、合各穴的名稱與部位;另一方面,本篇也論及了臟腑相合的關係和作用,以及四時取穴的方法等等。由於本篇的內容,以詳述五輸穴為主,所以篇名為"本輸"。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提要】本段闡述了欲瞭解針刺治病的原理所應該學習的相關知識。
【詳解】
黃帝問岐伯說凡是想瞭解針刺治病原理的人,都必須通曉十二經脈及其脈絡循行的起點和終點;十五絡脈從正經所別出的處所;井、滎、輸、經、合這些五輸穴在四肢的部位;六腑與五臟表裏相合的關係;四季時令氣候影響人體而顯現出的相應的氣血盛衰情況;五臟與經絡之氣流注聚結於體表的所在;經脈、絡脈、孫絡的寬窄程度,在深部與淺部的分佈情形,以及上至頭面、下至肢末的相接關係。對於這些問題,我想聽一聽你的見解。
【原文】
岐伯日請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1]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2]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輸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提要】本節講手太陰肺經所屬的五輸穴的部位所在。
【注釋】
[1]井、滎、輸、經、合這是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的特定名稱,是將脈氣的流行比做匯人江河中的水流由小而大,漸入深處,依次命名而成的。
[2]手魚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節(即大拇指的近端指關節)之間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魚的形狀,統稱為魚。
【詳解】
岐伯說讓我按順序來說吧!肺臟的脈氣,開始于少商穴,少商穴的部位在手大指端的內側(即橈側),距指甲角一分許的地方,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木。脈氣從井穴出發後,流於魚際穴,魚際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魚際的中後方,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太淵穴,太淵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魚際後下一寸處的凹陷之中(即大魚際上約一寸處,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應手處),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行于經渠穴,經渠穴的部位在寸後方的凹陷中(即橈骨莖突之內側),即診脈時中指所著之處,該處有橈動脈跳動不止,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於尺澤穴,尺澤穴的部位在肘橫紋中央(稍偏橈側)的動脈應手處,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手太陰肺經所屬的五輸穴。
【原文】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1]者也,為腧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于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提要】本段講手少陰心經(心包絡經)所屬的五輸穴的部位所在。
【注釋】[1]方下即正當兩骨之下的意思。
【詳解】
心臟的脈氣,開始於心包絡經的中沖穴,中沖穴的部位在手中指的尖端(距指甲的距離如韭葉寬),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木。脈氣從井穴出發後,流于勞宮穴,勞宮穴的部位在掌中央中指本節的後方中間(即第三、四掌骨之間),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大陵穴,大陵穴的部位在掌後腕關節第一橫紋的中央部,橈骨、尺骨之間,橈側腕屈肌腱的尺側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行於間使穴,間使穴的部位在掌後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中,當本經有病時,在這一部位上就會出現一定的反應,無病時則沒有異常表現,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曲澤穴,曲澤穴的部位在肘橫紋處肱二頭肌腱內側,當肘窩橫紋中央(稍偏於尺側)的凹陷中,取穴時要求前臂稍屈而取之,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手少陰心經(心包絡經)所屬的五輸穴。
【按語】
上述各穴,都屬於今之手厥陰心包絡經。因心與心包絡本屬一體,其氣相通,心包絡為心之外衛,且心為臟腑之大主,不應受邪,所以古人認為心經之病,都在外經而不在內臟,心有病,由心包絡代受其邪,並有少陰無腧之說(參看《靈樞·邪客》篇)。本節開始說心出於中沖,中沖乃手厥陰心包絡經之脈氣所發,而最後卻說是手少陰心經,這就是因為少陰無輸,其輸出於心包絡的緣故。
由於心不受邪,故在治療方面,用心包絡經的輸穴代替心經的輸穴而進行治療。《難經》認為五臟六腑各有其相應的陰陽表裏關係,將《內經》的五臟五輸加上心包絡而成為六臟五輸,並將手少陰的五個輸穴改為心包絡經的穴位;至於心經的井、滎、輸、經、合五輸,則以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代替,後世多宗此說。
【原文】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提要】本段講足厥陰肝經所屬的五輸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肝臟的脈氣,開始於大敦穴,大敦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外側距離趾甲根一分的地方,也可說是在大趾背側的三毛中(即在大趾第一節的背面,趾甲根之後),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木。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於行間穴,行間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間,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太沖穴,太沖穴的部位在行間上二寸,第二趾骨連接部位之前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穴的部位在足內踝前一寸五分處的凹陷中(據《甲乙經》載,為一寸陷中);在針刺該穴時,如果違逆經氣運行的方向,就會使氣血鬱結,如果順應經氣運行的方向,就會使氣血通暢;取穴時將足部上仰,就會在穴位處出現凹陷,而得其穴,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曲泉穴,曲泉穴的部位在膝內輔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的上方處的凹陷中,屈膝才能取准該穴,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足厥陰肝經所屬的五輸穴。
【原文】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提要】本段講足太陰脾經所屬的五輸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脾臟的脈氣,開始于隱白穴,隱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的內側前端,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木。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於大都穴,大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本節後凹陷的中央(今作拇指內側,本節前骨縫處的赤白肉際上),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于太白穴,太白穴的部位在足內側核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行於商丘穴,商丘穴的部位在足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陰陵泉穴,陰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內側輔骨突起的後下方凹陷中;取穴時把腳伸直,在脛骨頭內側後下方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足太陰脾經所屬的五輸穴。
【原文】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穀,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於複留,複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于陰谷,陰穀,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提要】本段講足少陰腎經所屬的五輸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腎臟的脈氣,開始于湧泉穴,湧泉穴的部位在足心的凹陷中,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木。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于然穀穴,然穀穴的部位在足內踝前方大骨下部的凹陷中,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太溪穴,太溪穴的部位在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行於複溜穴,複溜穴的部位在足內踝上二寸、有動脈跳動不休的地方,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陰谷穴,陰穀穴的部位在膝內側輔骨的後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按之有動脈跳動應手的地方;取穴時屈膝,在胭橫紋內側端二筋之間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足少陰腎經所屬的五輸穴。
【原文】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通谷,通穀,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胭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提要】本段講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膀胱經的脈氣,開始于至陰穴,至陰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側、距離趾甲一分許的地方,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于通穀穴,通穀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的凹陷中,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束骨穴,束骨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於京骨穴,京骨穴的部位在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處的凹陷中,它被稱為原穴。脈氣由此行於昆侖穴,昆侖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過人於委中穴,委中穴的部位在膝部胭橫紋中央處,它被稱為合穴,取穴時要屈膝才能取准它的位置。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按語】《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曾指出五臟六腑有十二原,而五臟之原,實際就是五臟的輸穴,所以《難經·六十六難》說"十二經皆以輸為原",這說明輸原之氣是相同的。古人認為"原"是十二經的根本,而三焦之氣"經歷五臟六腑",為"原氣之別使",所以《六十六難》又指出"三焦所行之輸為原"。
【原文】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提要】本段講足少陽膽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膽腑的脈氣,開始于竅陰穴,竅陰穴的部位在第四足趾末端的外側,距離趾甲一分許的地方,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于俠溪穴,俠溪穴的部位在足小趾次趾之間、本節前的凹陷中,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臨泣穴,臨泣穴的部位,在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節後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於丘墟穴,丘墟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前下的凹陷中,它被稱為原穴。脈氣由此行于陽輔穴,陽輔穴的部位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之前、絕骨末端的地方,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陽陵泉穴,陽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一寸、外輔骨頭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合穴,取穴時要伸展下肢才能取准此穴。這就是足少陽膽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原文】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注于陷谷,陷穀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於沖陽,沖陽;足附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腑骨外三裏也,為合複下三裏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提要】本段講足陽明胃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以及上、下巨虛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胃腑的脈氣,開始于厲兌穴,厲兌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內側、第二足趾的前端(距離趾甲角一分處),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於內庭穴,內庭穴的部位在第二足趾之外側的本節前的凹陷中(即次趾與中趾合縫處的赤白肉際上),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于陷穀穴,陷穀穴的部位在足中趾次趾之間、內庭上二寸、本節後方的凹陷中(即第二、第三蹠骨骨間縫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于沖陽穴,沖陽穴的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即骨間動脈處)的凹陷中,它被稱為原穴,取穴時要搖動足部才能取准此穴。脈氣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穴的部位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足跗關節上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人於下陵穴,所謂下陵穴,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緣處的足三裏穴,它被稱為合穴。由此再向下,在足三裏穴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上巨虛穴;再向下,在上巨虛穴之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下巨虛穴。大腸的脈氣寄屬於上巨虛穴,小腸腑的脈氣則寄屬於下巨虛穴,這兩個穴位都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的腧穴,所以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聯繫,脈氣相通。這就是足陽明胃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等的概況。
【原文】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胭中外廉,名日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一本作)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揣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提要】本段講手少陽三焦經所屬的五輸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況。
【詳解】
三焦腑貫穿於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向上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它的脈氣,開始于關沖穴,關沖穴的部位在小指外側的無名指的前端(距離指甲角一分許的地方),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溜於液門穴,液門穴的部位在小指與無名指的歧縫之間,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中渚穴,中渚穴的部位在本節之後(即第四、第五掌指關節之後緣)、兩骨之間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陽池穴,陽池穴的部位在手腕背側橫紋的凹陷中,它被稱為原穴。脈氣由此行于支溝穴,支溝穴的部位在腕後三寸、兩骨之問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於天井穴,天井穴的部位在肘外側大骨上方的凹陷中(即肘尖直上一寸處的關節凹陷中),它被稱為合穴;取穴時要屈肘才能取到此穴。三焦經的分佈雖是由手至頭,但有一個和它脈氣相通並由其所主而位於足部的下腧穴(即下合穴),其脈氣在足太陽膀胱經之前,上行足少陽膽經之後,別出於膝胭正中外一寸處的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叫做委陽穴,它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之絡脈所別出的地方。以上所述,就是手少陽三焦經所屬的五輸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況。由於。三焦和腎、膀胱有密切的關係,而且三焦的下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所出之處,它的脈氣在足踝上方五寸處從本經分出而進入並貫穿小腿肚,再從委陽穴出於體表並由此並人足太陽膀胱經的本經,然後進人腹腔內與膀胱相連,以約束下焦,因此委陽穴所主治的證候,就包括因為三焦氣化異常而見的屬於膀胱病證的病變,如邪入三焦所致的小便不通之類的實證以及三焦虛弱所致的小便不禁之類的虛證。屬虛的當用補法治之;而屬實的當用瀉法治之。
【按語】
1.在於足大指之前"足大指"三字,張介賓、馬蒔等根據經脈的循行系統都認為是"足小指"之誤,因為足小指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種見解是有道理的。但是考本經《邪氣臟腑病形》篇"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又考《甲乙經》雲"委陽,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胭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則可見"足大指"當系"足太陽"之誤,應更正為"足太陽之前"較為妥帖。
2.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陰"的"陰"字,馬蒔等認為是"陽"字之誤,主張更正為"太陽"。張介賓雖認為此處乃是"三焦屬腎與膀胱"之意而應作"少陰太陽",但也是肯定"太陰"之說是錯了。本句的翻譯,從張氏之說。將,是相偕同行之意,也就是指相互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原文】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前谷,前穀,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于陽谷,陽穀,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提要】本段講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手太陽小腸腑,位居腹部,而它的經氣向上合於手太陽經。它的脈氣,開始出少澤穴,少澤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前端的外側部,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于前穀穴,前穀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的凹陷中,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後溪穴,後溪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的凹陷中,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於腕骨穴,腕骨穴的部位在手外側腕骨前方的凹陷中(即第五掌骨與鉤狀骨兩骨接合處),它被稱為原穴。脈氣由此行于陽谷穴,陽穀穴的部位在掌後銳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於小海穴,小海穴的部位在肘內側距離大骨外緣五分處的凹陷中(即肘部尺骨鷹嘴突起之尖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取穴時要伸展手臂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原文】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過於合谷,合穀,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謂五臟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提要】本段講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詳解】
大腸腑位居於下,而它的經氣向上合于手陽明經。它的脈氣,開始于商陽穴,商陽穴的部位在手大拇指內側食指的前端外側部,它被稱為井穴,在五行歸類中屬金。脈氣從井穴出發之後,流於食指橈側本節前方凹陷中的二間穴,它被稱為滎穴。脈氣由此灌注於食指橈側本節後方凹陷中的三間穴,它被稱為輸穴。脈氣由此通過于合穀穴,合穀穴的部位在手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之間(即第一、二掌骨之間),它被稱為原穴。脈氣由此行于陽溪穴,陽溪穴的部位在腕關節橈側、兩筋之間的凹陷中,它被稱為經穴。脈氣由此進入于曲池穴,曲池穴的部位在肘外輔骨內的凹陷中(即屈肘時,肘橫紋頭處),取穴時要屈肘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稱為合穴。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以上所說的,就是五臟六腑的脈氣出入流注所經過的主要腧穴。五臟各有五穴,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有六穴,共三十六個腧穴。六腑的經氣都出於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這三條陽經,而同時其中的三焦腑、大腸腑、小腸腑的經氣又向上和手三陽經分別相合。這樣就使每腑都有其相應的經脈,同時相互之間還構成了緊密的聯繫。
【原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日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日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日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日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日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日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日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日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日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日天池。
【提要】本段按先後的排列順序,詳述手足三陽經與任、督二脈在頸項間要穴的部位及名稱。
【詳解】
在左右缺盆之間的正中線(視為第一行),就是任脈的天突穴。天突穴兩旁的第二行經脈上的穴位,貼近于任脈之側的動脈搏動處,屬於足陽明胃經,叫做人迎穴。人迎穴之外的第三行經脈上的穴位(即人迎後一寸五分處),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叫做扶突穴。扶突穴之外的第四行經脈上的穴位(即扶突後一寸處),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叫做天窗穴。天窗穴之後的第五行經脈上的穴位(上出天窗之外,頸中已無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叫做天容穴(天容穴,今系手太陽經之腧穴)。天容穴之後的第六行經脈上的穴位,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叫做天牖穴。天牖穴之後的第七行經脈上的穴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叫做天柱穴。天柱穴之後居於頸之中央的第八行經脈上的穴位,屬於督脈,叫做風府穴。至於在腋內的動脈搏動處的穴位,屬於手太陰肺經,叫做天府穴。另外,在腋下三寸(乳頭旁一寸)的穴位,則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叫做天池穴。
【按語】次脈足少陽也,名日天容天容穴現今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但本篇將其歸於足少陽膽經,且下文明確指出"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此處為現今之天容穴所在)。張介賓懷疑現今的天容穴在古代是歸屬于足少陽膽經的,這種見解較為合理。
【原文】
刺上關者,口去[1]不能欠[2]刺下關者,欠不能日去。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3]中。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4]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際。陰尺動脈[5]在五裏,五腧之禁也。
【提要】本段補充說明取上關、下關的方法及手足三陽經在頸項間要穴的部位、名稱。
【注釋】
[1]眩音區,指張口的樣子。
[2]欠指閉口的樣子。
[3]膺音英,即指胸前兩旁的高處。
[4]曲頰即指下頜角。
[5]陰尺動脈即指尺澤穴的動脈,在此用做手五裏穴的代稱。馬蒔說尺澤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尺澤穴上方三寸有動脈的地方,即肘上三寸向裏、大脈的中央處,有一個穴位叫五裏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這個穴位禁刺。
【詳解】
針刺上關穴(即客主人穴)時,要張口才能發現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應張口取穴,不能閉口。針刺下關穴時,要閉口才能發現穴位所在的凹陷,開口則凹陷消失,所以應閉口取穴,不能張口。針刺犢鼻穴,要屈膝才能發現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應該屈膝取穴,不能伸展。針刺內關穴和外關穴,應該伸展手臂取穴,不能彎曲。
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位於結喉兩旁的動脈搏動處,與之脈氣相通的該經腧穴還分佈在胸壁之中。其次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扶突穴,它在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外(人迎穴後一寸五分處),但還不到曲頰,而在曲頰下一寸的地方。由此旁開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它的位置正當下頜角下方(扶突後一寸)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由此斜向上是足少陽膽經的天容穴(屬手太陽小腸經),它的部位在耳下部、下頜角的後方(當天窗穴上一寸,微前方的凹陷中)。由此旁開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它的部位在耳後方,在該處向上有完骨穴在它的上方。由此旁開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它的部位在項部大筋外側沿發際的凹陷中。
屬於陰的尺動脈,在手陽明大腸經的五裏穴的部位上,誤刺該穴,會使井、滎、腧、經、合五輸穴所內行的臟氣衰竭,所以是一個禁用針刺的穴位。
【按語】
本節意在補充前文"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日天突,"等句的意義,詳述每一行次中各穴的部位所在,應與上文互參。
五裏穴是古今臨床上醫家所公認的禁針穴位。《靈樞·小針解》篇"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裏五往者也"。就說明了誤刺五裏穴的嚴重後果。
【原文】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1]脾合胃,胄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2]。三焦者,中瀆[3]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提要】本段講六腑與五臟的表裏配屬關係以及六腑各自的作用。
【注釋】
[1]膽者,中精之府此句說明膽是貯藏膽汁的臟器。六腑中除了膽以外,都是貯藏或轉輸濁物的臟器,只有膽腑中的膽汁清而不濁,故稱膽為中精之府。
[2]故將兩臟將,音降,統帥的意思。將兩臟,就是指腎臟統屬三焦與膀胱二個水腑。
[3]中瀆瀆,水道。三焦是人體內主氣化而通調水道的一個腑,它除了運化水穀精微之外,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調全身的水道,所以稱之為中瀆之府。
【詳解】
肺和大腸相表裏,大腸是輸送糟粕、排泄糞便的腑;心和小腸相表裏,小腸是接受胃所下移的腐熟的水穀,並分別水液和糟粕的腑;肝和膽相表裏,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的腑;脾和胃相表裏,胃是受納、消化食物的腑;腎和膀胱相表裏,膀胱是蓄積和排泄水液的腑。手少陽三焦隸屬於腎,而腎臟的經脈又上連於肺,肺能通調水道,所以腎臟能統率三焦與膀胱兩個水腑而主水液代謝。三焦是全身水液通行的路徑,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它還下通膀胱,和膀胱有直接的聯繫。不過如上所說的,肺心肝脾腎五臟都各有一腑與之相表裏,在六腑之中,惟有三焦沒有配屬,所以稱它為孤腑。以上就是六腑導百睥的妻電醉屜羊乏。
【按語】
本節列舉了臟與腑之間的表裏配屬關係,來說明人體臟腑相互依存的整體性。特別是對腎、肺、膀胱、三焦調節水道的作用,有進一步的論述。臟腑的功能都是以五臟為主的,臟是統帥腑的。腎是水臟,統帥膀胱、三焦兩個水腑,與這一理論是相符的。因五臟六腑都是相表裏的,都屬於內臟,所以把"將兩臟"中的"兩臟"釋作"膀胱和三焦兩腑"
【原文】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1]之間,甚者深取之,間[2]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3]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提要】本段敘述不同季節針刺所宜選取的不同部位以及針刺治療轉筋病、痿厥病所應選用的體位。
【注釋】
[1]大經分肉大經,即指經脈;分肉,即指肌肉之間的間隙。
[2]間即指疾病輕淺,與"甚"相對。
[3]孫絡是最細小的支絡,像網一樣聯繫于諸經之間。
【詳解】
在春天進行針刺時,宜取用淺表部的絡脈、十二經的滎穴以及大經的分肉之間的部位,病情嚴重的則可深刺之,病情輕微的就應淺刺之;在夏天進行針刺時,宜取用十二經的輸穴、孫絡以及浮現在肌肉皮膚表面的淺表部位;在秋天進行針刺時,宜取用十二經的合穴,而其餘的方面,就如同春天用的刺法一樣,也宜於取用大經分肉之間的部位,根據病情的輕重,或淺或深地進行針刺;在冬天進行針刺時,宜取用十二經的井穴以及各經的輸穴或背腧穴之類,同時還要深刺並留針。這些針刺方法都是為了順應於四時氣候演變的次序、經氣應於四時而不同的流注部位、病邪在四季的不同居留部位以及五臟在四時的不同特性而採用的。至於治療轉筋病,要讓患者站立著取穴針刺,就可以使痙攣的症狀迅速消除。至於治療四肢偏廢的痿厥病,要讓患者仰臥並伸展四肢後再進行針刺,就可以使氣血的運行暢通而立即出現輕快的感覺。
陰經名 |
井 |
滎 |
俞 |
原 |
經 |
合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
金 |
水 |
|
手太陰肺經 |
少商 |
魚際 |
太淵 |
太淵 |
經渠 |
尺澤 |
|
手少陰心經 |
少衝 |
少府 |
神門 |
神門 |
靈道 |
少海 |
|
手厥陰心包絡經 |
中衝 |
勞宮 |
大陵 |
大陵 |
間使 |
曲澤 |
|
足太陰脾經 |
隱白 |
大都 |
太白 |
太白 |
商丘 |
陰陵泉 |
|
足少陰腎經 |
湧泉 |
然谷 |
太谿 |
太谿 |
復溜 |
陰谷 |
|
足厥陰肝經 |
大敦 |
行間 |
太衝 |
太衝 |
中封 |
曲泉 |
|
陽經名 |
井 |
滎 |
俞 |
原 |
經 |
合 |
五行 |
金 |
水 |
木 |
|
火 |
土 |
手陽明大腸經 |
商陽 |
二間 |
三間 |
合谷 |
陽谿 |
曲池 |
手太陽小腸經 |
少澤 |
前谷 |
後谿 |
腕骨 |
陽谷 |
小海 |
手少陽三焦經 |
關衝 |
液門 |
中渚 |
陽池 |
支溝 |
天井 |
足陽明胃經 |
厲兌 |
內庭 |
陷谷 |
衝陽 |
解谿 |
足三里 |
足太陽膀胱經經 |
至陰 |
通谷 |
束骨 |
京骨 |
崑崙 |
委中 |
足少陽膽經 |
竅陰 |
俠谿 |
臨泣 |
丘墟 |
陽輔 |
陽陵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