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療方 第二十三: |
(按以下三篇。二注本。及朱氏。亦不載。) |
柴胡飲子方: |
按:藥以貼稱。宋以上所罕見。 (說見於先教論撰醫剩中。) 藥滓再煮。見陶氏本草序例。然僅系于諸補湯所用。 |
長服訶黎勒丸方: |
《本草》、《圖經》。引張仲景云: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厚樸。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
三物備急丸方: (《千金》。三味各等分。曰:右皆須精新。多少隨意。先搗大黃。乾薑。下篩為散。別研巴豆如脂。內散中。合搗千杵。即爾用之。為散亦好。下蜜為丸。貯密器中。莫令歇氣。 《本草圖經》引。作用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須精新好者。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服三丸。老少斟量之。為散不及丸也。云云。每服大豆許三四丸七字。按據《千金》。方後。用字句。亦佳二字。當在蜜和丸上。蓋言即爾以散為便。久貯蜜丸為佳。) |
《雷公炮炙論》云:云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
按: 徐氏曰:此方妙在乾薑巴黃。峻利寒熱俱行。有乾薑以守中。則命蒂常存。且以通神明。而復正性。故能治一切中惡卒死耳。 程氏曰:大黃。蕩滌腸胃。乾薑。溫中散寒。巴豆。除邪殺鬼。故主如上諸證。愚意二說俱非。蓋此方所主。其證極暴極實。僅有顧慮。禍速反掌。是以其治要在短刀直入。咄嗟奏凱。故巴豆辛熱峻下。以為之君。大黃為臣。以輔峻下之用。乾薑為佐。以助辛熱之性。三味相藉。其功益烈。為攻瀉諸方之冠。所以能相抵當也。 |
《聖惠》:治惡疰心腹痛﹝abdominal_pain﹞。如錐刀所刺。脹滿欲死者。硝石丸。 |
于本方:加硝石。附子。 |
又治暴癥。氣攻心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痛。不欲飲食。宜服巴豆丸方。 |
于本方:加木香。蓬莪術。 |
又治卒死及感忤。口噤﹝difficult_to_open_the_mouth﹞不開者。宜服此方。 |
即本方。以棗瓤和。圓如綠豆大。以溫水下。 |
《聖濟》:治小兒木舌。腫脹滿塞口中。三物備急丸方。 |
即本方。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下。大便利為度。 |
屍蹶。脈動而無氣。 (靜而死。《肘後》:作靜然而死。《外台》同。而。作如。而字。當為如義讀。) |
按:屍蹶。即陽氣暴實。淩轢陰血之病。蓋中氣之類也。說詳於扁倉傳匯考中。當參。 |
救溺死方: |
《千金》曰:但埋死人暖灰中。頭足俱沒。惟開七孔。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
【鑒】:外浴以散其瘀。內服以下其瘀。斯得之矣。 |
按: 《醫心方》。服石方中。引張仲景者。凡四道。未知本經之遺否。姑附載于左。 |
張仲景云:解散發。煩悶欲吐不得。單服甘草湯。甘草(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吐即止。 |
張仲景方云:黃芩湯:治散發腹內切痛方。 |
支子(二兩)、香豉(三升)、黃芩(二兩) |
凡三物。切。綿裹。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以衣覆臥。灸應有汗。 |
張仲景云:半夏湯:治散發。乾嘔﹝Dry_Vomiting﹞不食飲方。 |
半夏(八兩洗炮)、生薑(十兩)、桂心(三兩)、橘皮(三兩)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一日令盡。張仲景方。治寒食散。大小行難方。 |
香豉(二升)、大麻子一升(破) |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二升八合。去滓停冷。一服六合。日三。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