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烏梅圓之注釋: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圓主之,又主久利。﹝《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藏厥者死,陽氣絕故也。蛔厥者,雖厥而煩,然吐蛔已則靜,不若藏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藏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出,因而吐蛔,與烏梅丸溫藏安蛔。」

希哲氏曰:「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十字,為一句。…藏寒者,胃寒也。古書有指府為藏者,不可拘泥也。」

《醫宗金鑒》曰:「傷寒脈微而厥者,厥陰之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更加通身膚冷,躁無暫安時者,此為厥陰。陽虛陰盛之藏厥,非陰陽錯雜之蛔厥也。若是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靜而復時煩者,不似於藏厥之躁無暫安時,則知為蛔上入膈,故其煩須臾復止也。得食而吐又煩者,是蛔聞食臭出,故又煩也。得食蛔動而嘔,蛔因嘔吐出,故曰其人當自吐蛔,主以蛔厥之烏梅圓也。又主久利者,此藥之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併用,故能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邪也。」

喻氏曰:「脈微而厥,可知陽氣衰弱矣,然未能定其為藏厥、蛔厥也。惟膚冷而躁,無暫安時者,乃為藏厥,用四逆湯及灸法,而厥不回者,則死矣。」

參照上之四說,可知本條之義矣。

烏梅圓方:

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12克,乾薑20克,黃連32克,當歸、蜀椒各8克。

上細銼,以蜂蜜及米糊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先輩之論說治驗:

《內科摘要》曰:「烏梅丸,治自胃府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聖濟總錄》曰:「烏梅丸,為產後冷熱劑,治久下不止也。」

《方輿輗》本方條曰:「吐蛔證,先哲已有論之。或為寒,或為熱,其治法由此丸分出。雖似各有確見,然余以此藥由寒熱各性,錯綜成方,即是立方之妙旨,故余常守故規,不為一味之去加,而屢得巧驗,茲舉一二例以證之。一人年二十餘,久患蟲積腹痛,更醫數人不效,上嘔下泄,羸困頗甚。余以此丸為料,用之十餘帖而痊。以此丸為料用,不載於書,又不見世醫為之,頃讀陳復正《幼幼集成》『以烏梅丸方為末,水煎十分之一亦可』,此說可謂先得我心矣。」

《百疢一貫》曰:「以烏梅圓煎劑亦有效,蛔證雖有臟寒、熱病之分,病末吐蛔,多難治而死,此處後世有用理中安蛔湯者,即古方之烏梅丸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胃反、噤口痢,間有宜此方者,以生薑汁湯送下為佳。」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之蛔厥,全冷者也。痛、煩,有休發者。輕證起時,有厥者。柯琴謂不僅蛔厥,概為厥陰之主方,又厥陰多寒熱錯雜證,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外,運用此方多能奏效,故雖別無蛔厥之候,亦用於胸有刺痛者,又反胃之壞證,以半夏乾薑人參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又能治久下利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