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炙甘草湯之腹證:

 本方由來於桂枝去芍藥湯,故腹狀亦相類,但此以地黃為主藥,則有臍下不仁及煩熱之證,且心尖及腹部大動脈之悸動亢進為異耳。

先輩之論說治驗:

 《衛生寶鑒》曰:「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餘,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而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余治之。診其脈,有時動而中止,而自還,乃結脈也。心亦動悸,吃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不欲開目,踡臥,惡與人語。余以炙甘草湯治之,減生地者,恐損陽氣也。銼一兩,使服之,不效。再於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使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為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聖方也。孫真人用之以治虛勞,王刺史用之以治肺痿。凡仲景諸方,無不變通如此。雖云變通,但此方之妙,在治結代脈,故一名復脈湯也。不論何病,凡脈結代者,皆可先用此方。詳言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結脈也。結者,止而即還,不失至數,但少跳動耳。代者,止而不還,斷而復動,此絕彼來,交代之義也。二脈相似而稍異,然治法惟此一方而已,故連稱為結代脈。此脈大病有之,頗可畏。又平人有時見此脈者,無害,雖藥不必也。

 昔人有曰:『有病見之為難治,若氣逆得之則可憂。』確言也。此湯雖《金匱》引《千金翼》,但今閱《翼》,標為復脈湯。而注云,仲景炙甘草湯,蓋後世調氣血、補虛勞不足諸方,似多由此方而出。《金匱》炙甘草湯方下之『行動如常』數句,說者削而不取,雖不見於正文,但有徐大椿說,不可謂為無理。曰:『凡脈見結悸者,雖行動如常,亦不出百日,必死。若復危急,不能行動,則過十日必死。』語極明顯,從前解者多誤。」

求真按:「脈結代、動悸者,有陰陽虛實之別,故若非確認為陽虛證,則不可妄用本方。余屢用桃核承氣湯治此證者。宜注意之。」

 《靜儉堂治驗》曰:「一婦人心中悸,胸下痞,臍上動悸,失音不能開聲,不大便五六日,時復頭眩,脈沉細,飲食不進。…雖諸證稍快,惟聲音不發,悸動不止。十九日,改劑,用炙甘草湯。七八日,動悸止,音聲開,得以復常。」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炙甘草湯訣,治癇證,此方主之。老人、虛人,津液枯,大便閉者,此湯主之。」

 虛勞,動履如常,脈至虛數,又細而若有若無者,此所謂脈病人不病。平人雖視為不死,但必死也。或發寒熱,或咳嗽自汗盜汗,胸中痞悶,或眩暈耳聾,或夢中獨語,見種種之異證者,其腹中自心下至小腹,兩脅腹之一邊悸動強,巨里(虛里)動高,以及於肩。若動在左者,不可惑於種種之見證,唯以脈動悸為標準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兩頰紅赤,巨里動甚,噁心憒憒而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乾薑,水煮為佳。」

求真按:「下痢,去麻子仁可也,加乾薑者非也。因本方證為陰虛證,而非陽虛證,故用乾薑之大熱者,矛盾也。余代乾薑以芍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心動悸為目的。凡心臟之血不足時,氣管動搖而悸,是心臟之血不能達於動血脈﹝求真按:『動脈也』﹞,時而間歇,故致脈結代也。此方滋養心臟之血,潤流脈路,不僅治動悸,即人迎邊之血脈凝滯,氣急促迫者,亦有效﹝求真按:『人迎邊云云,當於鎖骨上窩之動脈瘤也』﹞,是余數年之經驗也。又肺痿之少氣而胸動甚者,用之亦有一時之效。龍野之秋山玄端用此方加桔梗,為肺痿之主方,蓋根據於《金匱》也。」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消渴,數日不愈。一醫認為胃熱,屢下之。消渴止,舌上赤爛,至於齒齦亦糜爛,不能飲食,脈虛數,濁吐有腥臭。余以為肺痿之一證,與炙甘草加桔梗湯,病漸愈。」

 求真按:「治口舌糜爛者,以地黃為主要作用也。」

 一婦人年四十餘,傷寒後,心中動悸甚,時時迫於咽喉而少氣,咽喉之外肉癰腫如肉瘤,脈虛數,身體羸瘦如枯柴,腹部凹陷,飲食不進。其父延余議方。余曰:「舍炙甘草湯加桔梗,無適方。」乃大服,使連服其方,數旬,動悸漸安,肌肉大生,咽喉癰腫自然減退,氣息寬快,而得閑步。後輿至奧州弘前,其體更無恙云。

 按此方之妙處,有奇效,故有用於虛證有熱而草臥之熱病者。甘、桂助陽氣、補元氣,生地、麻子仁、阿膠以潤燥,可有效於仲景不言處。此方涼補元氣,而非溫補,在於平補涼補之間,而無溫補之燥氣也。又陽氣虛而有火之狀者,亦佳。又補上焦之元氣。世人不知補心,可惜。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