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芩飲之腹證:

本方中以有人參,於腹證上則心下痞硬。有枳實,故上腹部當膨滿。又以有茯苓、朮、橘皮、生薑,則認停水於胃內。有茯苓、朮,故尿利減少或頻數。因有茯苓而心下悸動。有茯苓、人參、枳實、橘皮、生薑,故至於吐水。是以東洞翁於本方定義治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滿自吐宿水者,則此腹證與仲景所論互考而可運用本方矣。

先輩之論說治驗:

《方機》本方主治曰:「胸中有痰飲,滿而不能食者(南呂);吐出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者(紫圓);腳氣,小便不利,心下悸,逆滿而嘔者(蕤賓或紫圓)。」

《建殊錄》曰:「一人年已九十餘,生來不信醫藥,以為無益。至是大崇先生之術,謂家人曰:『余如有病,其所賴唯東洞耳。』後數年,患傷寒,心胸煩熱,譫語妄言,小便不利,食不進者凡六日,家人乃召先生診之。心胸煩滿,四肢微腫,乃作茯苓飲使飲之,吐出水數升而愈。初,年六十,雖盛夏,重衣猶寒,以為衰老也,自病愈後,更服綺絺,無異少壯。由此觀之,蓋病也,非衰老也。」

《成績錄》曰:「一婦人患胃反九年,醫治不效。先生診之,心下攣結,吐而不渴,食觸於口,即不爽快,心胸間有痰飲也。即與茯苓飲,服數日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胃反吞酸嘈雜等,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心胸痛者。又治每朝噁心,吐苦酸水,或痰沫者,兼用南呂丸或陷胸丸等。」

治老人常苦痰飲,心下痞滿,飲食不消,易下利者。又治小兒乳食不化,吐下不止,及百日咳,心下痞滿,咳逆甚者,均加半夏有特效。脅腹苦有癖塊,或大便難者,兼用紫圓。

《方伎雜志》曰:「一婦人患所謂疝積留飲痛者三四年,發則苦痛欲死,醫治無效。飲食漸減,精力衰弱,僅不死耳。是時有美國名醫來橫濱,求治者戶限為滿,患者亦乘轎至橫濱乞診察。美醫乃用種種器械診察鼻耳胸腹各部,咸嘆觀止,以為日醫不及也。診畢云:『此證不治。』雖苦求之,亦不與藥。病人大失所望,歸而悒鬱不食。經家人親戚苦勸,始漸進食,並集議乞治於余。余診之,羸瘦而無血色,心下痞硬,脊痛無度,時吐水飲,食物不進,夜不安眠,故晝鬱鬱,疲憊惡人。余思初不禁食,兼誤醫藥所致,且面部四肢脫肉中現微腫,脈雖沉弱,想不必死之證。因與茯苓飲加半夏,每夜用消塊丸八分。一月許,痞硬吐水稍減,胃納稍佳。轉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兼用消塊丸一錢。又一月餘,諸患去,飲食如常。病人及家人均謝再造之恩,可笑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